The post 視野丨分享這些年來對于音響的所見所聞與所思 first appeared on FIPLAY.
]]>
圖文來自網絡
作者:?蔡炳榮
音響還有哲學?所謂音響的哲學,說來不是什么深奧之物。我也不是假裝自己是個哲學家,想為人生中的重大問題提供解答。在我的認知中,凡是牽涉到有關「為什么要玩音響?」、「什么是好的聲音?」「何謂原音重現?」之類的議題,就可以列入「音響哲學」的范疇。而除了「哲學」之外,我想不出更好的歸類,所以就將就用之吧!至于這些有關音響哲學的討論,其必要性當然也是見仁見智。有些音響同好看到這,心里可能已經在嘀咕,小題大作,玩玩聽聽,何必如此認真?
其實,對我來說,主要是想分享這些年來對于音響的所見所聞與所思。由少年至中年,對于音響,自己心態及價值判斷上的轉變以及各種嘗試錯誤的經驗,不敢說有高度參考價值,但透過描述與反思,也許可以幫一些人少花些冤枉錢,少走些冤枉路。另外,還希望提供Food for thought(概譯:思考的點子),引發讀者的思考,讓大家進而意識到,每個人都會有的盲點及偏見。然后在溝通時,可用健康開明的態度,彼此切磋學習。還有,雖然稱之為哲學,畢竟只是在討論一個嗜好。我常要提醒自己,Don’t take it too seriously(概譯:別太認真),音響之外,人生還有很多更重要的事物。同時,Don’t take ourselves too seriously(概譯:別太認真看待自己),認清并承認自己的偏見,多觀察,思索,但盡可能避免去批判(judge)別人。
住在舊金山灣區的Stereophile主筆Jason Victor Serinus,之前發表了一篇文章,十分值得我們音響玩家去閱讀,思考,甚至反省。文中主要在探討,一個Audiophile(音響愛好者/發燒友),到底是什么樣的人,其特質為何?這問題先由JVS的同僚,Steve Guttenberg提出,并以有點自我挖苦性質的措辭給了答案:「一個為自己的系統傷腦筋,為各式選擇苦惱的人。喜愛器材,而有時喜歡音樂。」最后這句「有時喜歡音樂」,引起JVS的有感而發,才寫了那文章。JVS本身有音樂的背景,還是小有名氣的口哨演出者,所以認為自己是先音樂再音響。但他自己也作了反省,從最早的二手簡單器材,到現在用的各式豪華機型及線材,是否還只是為了音樂而已?還是為了其它神經質的需求,像是某類強迫癥,來找出路?
而音響玩得愈久的人,看到SG這種戲謔,可能愈容易被冒犯到。多數人都會認為,音樂是崇高的藝術,非專業的家用音響則難登大雅之堂,屬于古圣先賢定位于玩物喪志的范疇。因此,如果我們花了這么多的金錢與心力,主要目的卻不是為了音樂,總是多少會有些心虛的感覺。尤其臺灣的資深發燒友,以前年輕的時候,不都是「音樂與音響」雜志的忠實讀者?大家應該還記得,當時的發行人,張繼高先生(筆名吳心柳)的名言:「音響只是手段,音樂才是目的?!苟?,總是有些「非發燒友」,特別是有正式音樂教育背景的人們,見識到我們在音響系統上的投資,就會搖頭嘆息,顯出憐憫而略帶鄙夷的神情──接下來發出的典型評語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不在此浪費篇幅。
JVS的文中提到另一發燒朋友Jeremiah Horn,學過低音提琴,所提出的描述比較高尚:「…對聲音的細微處敏感,且想要聽到音樂家投入演奏里的所有細節。」另外,錄音工程師David v. R. Bowles說:「發燒友喜愛好聲音與好音樂,而且努力從好錄音里萃取出最佳聲音,來體驗音樂的全部層面。」所以,這兩位把張先生「音樂才是目的」的精神,詮釋演繹得更加明白。能達到這種境界,當然最好,但若有人大方地承認自己純粹只是為玩音響,沒什么其它崇高的目的,倒也值得敬佩。原因之一是,這么不虛矯的性情中人,在這世界上已經難見。其二,仔細去想,音響與音樂之間的分隔,真的有那么大的鴻溝嗎?
以前我在密西根大學念書時,曾經和一位音樂系的美國學生,在一場音樂會開始前,有過關于這個話題的小辯論。當時,我提出的論點是:坐在好位置聽現場演出時,除了視覺上吸收到的資訊外,是否也在聽覺上得到比聽錄制音樂時,多出甚多的音樂情報?答案是肯定的。所以,如果一套家用音響能播出接近現場的效果,那不就意味著,它拉近了我們與演出者,甚至作曲者的距離?換句話說,音響之于音樂的貢獻,是絕對存在的事實──QED(由此得證)。面對我的雄辯,對方以沉默聳肩回應,之后就到了入場就坐的時候了,話題因此結束。所以我也無從知道,到底是說得讓對方啞口無言,完全信服,還是我的論述過于荒謬,不值得再費口舌反駁?
發燒友之間互動,不時出現的情景是:A先生與我到B先生家去聽了調得出神入化的系統,實在是挑不出什么毛病。離開之后的路上,A對我說:「他不懂什么音樂啦,何必花那么多精神,還用那么貴的機器。」如此一來,所謂的「不懂音樂」,好像成為了打橋牌時的王牌(Trump cards),可以吃定/否定其他人在音響上的任何優勢。而且,邏輯上的延伸,似乎意味著,若脫離了音樂,音響本身的文化層次并不高。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于「和小澤征爾先生談音樂」書中,大方地承認,他自己沒受過任何正式音樂教育,就是喜歡聽音樂。即便如此,他還是可以和小澤對談得十分深入,而且還提出許多令大師敬佩的見解。所以,這算不算「懂音樂」?
以前在臺灣的中學時代,為了聯考,重復練習各式題目,也背了大量書上的東西,這些后來大部分都沒在實際工作上用到。但其中有些基礎知識(像健康教育?),對成人之后的生活還是有正面影響。玩音響的人,除非純粹是靜態地欣賞機器外觀,否則在調聲音,試機器等過程中,反復地聽了各種錄音,應該漸漸可以從中得到一些良性的潛移默化。例如,大多數人沒有絕對音感,但音響聽久了,腦子里就會有印象,60Hz的哼聲是什么樣子。處理過房間低頻問題的,也大概可以聽出,150Hz以下,有突出或凹陷的大概頻率數值。此外,有經驗的發燒友,多半可以聽出一個系統播放鋼琴,弦樂等樂器聲音的優劣。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不是和專業音樂演奏家挑選自己用的樂器時,分辨聲音的能力,有類似之處?因此,在玩音響的過程中,是否不知不覺,也「懂了」一些音樂?
包括我在內的許多發燒友,應該會有這種經驗:換了機器/線材,或作了某個調整(Tweak),忽然發現從同一錄音里,聽到了之前未曾察覺的細節,像是小提琴手運弓的手法,或定音鼓輕擊的表情,等等。這些音響上的細微處,算不算音樂的細節呢?而這些細節給我們音響上的感動,與純粹是音樂的感動,有多少分別呢?
在許多的領域,所謂的懂與不懂之間,其實就在于會否用該領域的「專業詞匯」(Lingo)來表達想法,及與人溝通而已。例如葡萄酒,知道一些酒莊名字,能用華麗的形容詞描述酒的味道,就可以博得不少人的尊敬。但在許多的情況,這種「懂」,反而造成國王新衣效應,使人失去獨立判斷的能力。密西根大學的學長,臺灣酒界名人黃教授的妙語:「有些酒就是要知道它的價值和稀有程度,才會覺得好喝?!乖谝魳贩矫?,這種類似情況也很多,在此就不再舉例。
村上春樹指出,正因為他是門外漢,在聽音樂時會特別專心,不去想一些專業層面的東西,而且保持了旺盛的好奇心與坦誠虛心。所以,我輩音響玩家,即使被貼上不懂音樂的標簽,其實也不必太在意吧。
在美國工作時,曾遇見一個英國來的同事。在偶然的情況下,知道彼此都是發燒友。在交換各自擁有的器材名單,以及平時花在改進聲音的時間量之后,我們都同意,他和我中毒的程度都很深?!竃es, it’s an affliction」(病態)他以英式的典型幽默下了結論。
如果我們同意對音響的執著是一種病態,那是不是應該有「病友」互助的精神,互相鼓勵打氣?尤其在這個新世紀,娛樂方式的選擇多到泛濫,Hi End音響的生存空間受到很大威脅。在將來的某一天,也許發燒友會成為瀕臨絕跡的物種?所以,在此建議,大家要珍惜緣分,彼此多尊重。并對新進的年輕人,多予鼓勵,這個嗜好才可以傳承下去。
The post 視野丨分享這些年來對于音響的所見所聞與所思 first appeared on FIPLAY.
]]>The post 再談家庭影院杜比全景聲聲道知識 first appeared on FIPLAY.
]]>但是即使面對7.1聲道系統,已經很難滿足今天影音迷對震撼和刺激的電影效果的追求。而隨著杜比全景聲、DTS:X和Auro 3D的發展,大大豐富了玩家對影音體驗的追求。
傳統的5.1聲道,屈指可數,它包括以下幾只揚聲器:前置聲道主揚聲器(Front):2只,中置揚聲器(Center):1只,環繞聲道環繞(Surround):2只,超低音(Subwoofer):1只。5.1是目前家庭影院中占有率較高的聲道數量模式。
一些新朋友認為聲道數量越多,也是不無道理,但也要根據自己的空間和預算而定,一套精心搭配的5.1聲道系統與7.1聲道系統也是各有所長,對于某些局限性較大的環境,可能5.1系統還會有較大的優勢。
7.1聲道也是很多玩家的搭配,在5.1聲道的基礎上增加了后方揚聲器,增加聲音的氣場,同時又不會讓聲場銜接產生斷檔,令影院聲效的改善大大增強,后方聲場的規模感和定位感都得到較大的改善。
全景聲的制式配置一共有幾種,從7聲道到11聲道,都存在多種組合,例如5.1.2、5.1.4、7.1.2、7.1.4,當然玩家也可以在這些基礎上繼續增加環繞、前置、天花揚聲器和超低音。令影院的效果大大提升。
DolbyAtmos在7聲道放大器中的配置:
1、在5.1系統的基礎上,加入2個天花揚聲器(5.1.2)
2、在5.1系統的基礎上,加入2個“向天花發聲”的附件模塊安裝到主揚聲器(5.1.2)
DolbyAtmos在9聲道放大器中的配置:
1、在5.1系統的基礎上,增加4個天花揚聲器(5.1.4)
2、在5.1系統的基礎上,加入4個“向天花發聲”的附件模塊安裝到主揚聲器和后環繞上(5.1.4)
3、在7.1系統的基礎上,增加2個頂部揚聲器(7.1.2)
4、在7.1系統的基礎上,加入2個“向天花發聲”的附件模塊安裝到主揚聲器上(7.1.2)
DolbyAtmos在11聲道放大器中的配置:
1、在7.1系統的基礎上,增加4個頂部揚聲器(7.1.4)
2、在7.1系統的基礎上,加入4個“向天花發聲”的附件模塊安裝到主揚聲器和后環繞上(7.1.4)
3、在9.1系統的基礎上,增加2個頂部揚聲器(9.1.2)
4、在9.1系統的基礎上,增加2個“向天花發聲”的附件模塊安裝到主揚聲器上(7.1.4)
從傳統到現今的多聲道制式,家用中實現Dolby Atmos其實并不復雜,豐富的聲道組合相信讓不少玩家十分興奮,也已經磨拳搽掌了。但對于下一步選取揚聲器上,可以考慮選取超薄帶聲箱的環繞揚聲器,其中uandksound的M6系列更具備球頂高音和鋁帶高音兩種版本,對于有不同追求的玩家可以這對這種情況進行選擇。
The post 再談家庭影院杜比全景聲聲道知識 first appeared on FIPLAY.
]]>The post 兩個實例證據——聲學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first appeared on FIPLAY.
]]>當聲音被吸收掉的時候,其能量主要被轉換成了熱能。最常用的吸聲方式是聲阻式、板式或膜式吸聲。聲阻式吸聲體內部是混亂排列的纖維結構,在其內部,空氣分子的運動必須穿過這些纖維的纖維群和小孔洞。玻璃纖維、礦物棉以及其他人造或天然纖維都可以被用作吸聲。網狀多孔材料也可以,它是一種塑料泡沫,其內部的小泡壁己被破壞,剩下較為松散的骨架,以便空氣分子在其中運動。網狀多孔材料根據孔洞的大小有多種密度型號,它的其中一個用途就是過濾介質。
有趣的是如果孔洞很大的網狀多孔材料可以用作完全透聲且視覺上半透明的格柵護衣。玻璃纖維和礦物棉具有隔熱性,所以它們既可以呈柔軟的絮狀,也可以被壓縮成不同密度的纖維板。纖維板本身具有一定的強度,可以用在建筑結構中,外面包上一層織物就能實現美觀的聲學處理要求。
這些纖維材料,無論是軟絮狀的,還是壓成板狀的,抑或是厚的聲學多孔材料形式,只要厚度一定, 其隨機入射角的吸聲系數就是一定的。較高密度的纖維板在大角度人射的情況下,對高頻有一定的反射能力。材料越厚,其低頻吸聲能力越強。但是,如果真的要有效地吸收低頻,吸聲體的體積需要大到不現實的程度(大約1/4 波長的厚度)。我們需要另外的手段來吸收低頻能量。
科普完原理,再用一個材料構成的實測對比數據來解釋一下不同結構可能導致巨大的差異。在聲學材料的聲學材料復合疊加中,也不是1+1的關系,這個圖表是一個厚度只有0.2MM的無紡布,幾乎沒有任何吸聲能力,和一片紙差不多,只是這個比紙更透氣。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個穿孔板,和地鐵頂上那種差不多的。板厚0.7MM、孔徑2.8MM、穿孔率18%、板幅600mm*600mm鋁合金穿孔板,空腔100mm,幾乎不吸聲!我們再把兩層東西貼在一起,放在離后硬界面100MM距離后是什么樣的效果。
馬上我們進入案例實測的環節,透聲布大家都是認為這個是不吸音的,或可以忽略不計的。我們用一個實測,來證明,透聲布在一定的結構下,同樣會比較大程度的吸音。這是一個國內知名發燒友的聽音室,可以看到右邊墻面還有部分模塊沒有蓋上透聲布。
接下來上硬核證據,這是視聽室墻面模塊放上透聲布后,清華大學聲學所,測出的具備國際互認資質檢測報告:空間對角線4個點,每個點從125HZ-4KHZ的6個倍頻,共計24個倍頻點,混響時間全部在0.33秒到0.44秒內,達到0.38秒正負0.05秒內;
接下來,我們把墻面模塊的透聲布全拆掉。放上實測數據的對比。
黑色線的為四周有透聲布網罩時的全頻混響時間:125HZ到4KHZ為0.38秒正負0.04秒;
并且吻合清華聲學所的聲學檢測報告;
綠色線的為四周無透聲布網罩時的全頻混響時間:125HZ到4KHZ為0.44秒正負0.04秒;
從上面實測的數據可以看出,單獨來看,不吸聲的透聲布,在一定復合的結構下,可以出現全頻段整體混響時間降低0.06秒;然而頻響曲線卻幾乎沒有任何變化(為了方便查看,有意拉開了兩次測試的電平音量:
緊接著我們看第二個案例,這是一個國內比較大的藍光機品牌公司的視聽室,完工后,老板安排公司的電聲部分出的聲學報告的一部分。因為施工方擅自用劣質透聲布,導致除了直觀質量比較差完,還導致高頻衰減相當嚴重。
下面以數據說話:
音箱原生頻響實測:
現場音箱放置于透聲布后面實測:透聲布導致1.5KHZ起,高頻大幅度衰減:
優質透聲布實測對比實測:黃色線為無透聲布遮擋,藍色線為有透聲布遮擋,可以明顯看出,優質透聲布,只會導致高頻輕微衰減及梳狀頻響,不會導致大幅度高頻衰減掉落:
經過2個實測實例,可以看出,聲學并不是簡單的1+1,有些表面看起來沒什么問題的作法,可能實際的效果就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經驗分享者:楊迎春
The post 兩個實例證據——聲學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first appeared on FIPLAY.
]]>The post 關于杜比全景聲天空聲道揚聲器的擺位 first appeared on FIPLAY.
]]>從片源來看,現在很多藍光影片大部分都包含了全景聲的聲軌,但是面對如此制式下如此多的揚聲器,我們應該如何擺位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面對Dolby Atmos全景聲的標準,依然有很多朋友會按照以往傳統的擺位方式進行,他們認為這些調??梢灾苯咏唤oAV影音放大器進行校正處理,從而令聲音獲得最準確的表現。對于這種想法,我們還是不太建議,除非環境過于特殊和不規則,因此我們還是更多遵循標準來操作,以此之下的調校將會令效果變得更加事半功倍。
影院揚聲器的布局和擺位,很大程度依賴前期裝修的工序和環節,如果房子早前并沒有全景聲設計的預期,那么日后的擺位和安裝都會很吃力,同時視覺效果也并不十分美觀(尤其布線上),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建議很多業主和工程商在天花上多預留幾組喇叭線,以方便業主日后搭建全景聲影院留足余地。
目前全景聲制式一共有好幾種,從5.1.2到7.1.2制式,不計算超低音聲道下,大家都可以看到這是7聲道到11聲道的擴展,對于20平方米內的尋常家庭影院而言,足以讓眾多影音玩家所垂涎。目前以日系為主的AV影音放大器主流為11聲道,因此你可以發現這也是與國內有限空間影院最適合的配置,當然,也不排除未來聲道數會繼續增加和普及。
uandksoundE610-C吸頂揚聲器
就按照7.1.4制式來解析一下,上圖圓形位置的揚聲器為天空聲道的天花揚聲器,從平面上來看原則上首先要與前置LR實現同一直線上,這種方式能獲得最直接的直達聲。其次前后天花揚聲器的擺位置于側環繞等距的兩側,前后天花揚聲器之間的距離以皇帝位與這些揚聲器的角度有關。譬如前天花揚聲器,比較適宜與皇帝位聆聽點形成45°,后方則對稱為135°,揚聲器可調整的范圍在15°左右,這種方式能令揚聲器達到最佳的臨場體驗。
另外一個現實問題是,究竟天花揚聲器適宜吊掛到多高呢?
按照杜比公司的建議則介于約2.28米到約3.66米之間,最大高度為4.2米。除了安裝揚聲器外,天花也應該適當采用一些聲學材料制成,如石膏板等,但不建議天花揚聲器吊掛得太低和太高,如果吊頂高度比較高的話,這個區間還蠻大的。考慮到不同房間環境,不同器材搭配(投影幕大小,房間聲學環境等)影響聆聽位置的確定,很難確定一個準確的位置。
在設計、布局和制作完成后,用家可以根據現在環境進行聲學校正,從而令聲音的整體感得到更好的發揮和表現。只有設計和布局好影院揚聲器,聲道數越多感受將會大大提升,有興趣和有激情的玩家可以多去嘗試。
The post 關于杜比全景聲天空聲道揚聲器的擺位 first appeared on FIPLAY.
]]>The post 小空間家庭影院聲學設計與布局 first appeared on FIPLAY.
]]>小空間聲學設計是建筑聲學設計中的一大類,小空間需要設計聲學的包括錄音室、琴房、家庭影院、小型專業混音室等具有較高聲學要求的空間。由于其空間小的特點,聲音在其中的傳播規律與劇院等專業觀演建筑空間有著顯著的區別,小空間容易引起駐波、振顫回聲、聲染色等聲學缺陷。而針對普通家庭影院,家庭影院的設計難度自然不小。
小空間,顧名思義是指室內空間相對尺寸較小的房間,其房間尺寸一般在3-5m,尺寸略大的能達到10m左右。其聲學設計主要包括混響時間控制和室內聲場控制。由于小空間內房間尺寸較小,與聲波波長能發生一定的比例關系,尤其是在200Hz以下的低頻部分。因此小房間固有的共振模式會引起某頻段聲音能量衰減不同于正常的衰減過程,或者共振頻率集中于某一頻段,造成聲染色現象,使得聲音的某些頻率成分被大大地加強,從而導致原有音色的失真或產生染色效應。
也就是說,小空間聲學有著自身的設計難點,但是為避免以上聲學缺陷的產生,可以在室內聲學設計階段對設計方案和材料選擇進行有意識的調整。調整主要有以下方式:改變室內體型和合理布置室內不同吸聲特性的裝修材料。
如何改變室內體型呢?這設計到室內比例的問題,規則的體型容易在室內造成聲學缺陷。尤其是空間的長寬高比例是整數比的情況下。因此可在空間體型設計之初,確定室內空間大小時調整長寬高的比例。理想的長寬高比例很多,理論也有著歷史的演變性,大家可以查找一些學術報告,通常建筑設計條件很難滿足理想比例。
另一種方法是吸音材料的處理,為消除室內可能產生的聲學缺陷,可以采用在空間內部增加擴散體的做法,利用對墻面的凸凹的變化,使房間簡正模式均勻分布從而實現平滑的低頻響應,改善室內聲場。
例如設置傾斜墻面以改變室內規則形狀,在墻體設置擴散體,讓聲音能量進行散射,同樣能起到改善室內聲場的作用(此種做法可以與裝修設計結合,避免出現聲學痕跡),室內吸聲處理(一般混音室要求較短的混響時間能有利于電聲系統塑造優秀的室內聲場,尤其是塑造良好的環繞效果)。最后在影院揚聲器處理上,最理想可以參考錄音室的標準,讓揚聲器實現嵌入式處理,把揚聲器面板與墻面形成一個平面。
最好,再好的室內聲學環境,針對小空間和居住密度較高的環境,也應該考慮到影音室的隔音問題。對空間圍護墻體和樓板等進行隔聲設計是保證房間有較低背景噪聲的基本手段,隔聲處理的另外一個目的就是防止室內的聲音對外界產生影響。
當室內背景噪聲要求滿足NR-20曲線要求且該房間位于普通民用建筑內時,墻體隔聲量一般要求達到60dB。假如該空間所在位置周邊有高噪聲及振動源或者其內部有類似歌舞廳等場所,其墻體隔聲量還應更高,即應使用多層復合結構,結合隔聲吊頂和浮筑地面做法對室內空間進行整體隔聲處理。
The post 小空間家庭影院聲學設計與布局 first appeared on FIPLAY.
]]>The post 家庭影院揚聲器如何布線和擺位 first appeared on FIPLAY.
]]>當影院揚聲器都按標準和計劃設定掛裝位置后,喇叭線也就隨之固定,如何科學走線都在發揮玩法的收納和安裝能力。事實上,最理想的設計,就是所有的喇叭線材都進行因應的隱藏,但對于現成環境來看,以最短和合理的固定走線就是最好的做法。
家庭影院的布線一般來說分為“預埋”和“走明線”兩種,這兩種方式中也各有講究做法,預埋一般涉及到房子裝修時的工序,根部不同環境,預埋的難度會更大,但效果也是最理想。
而對于裝修之后再進行布線設計的,“走明線”也不失為最便捷、簡單之舉,但是必須要進行合理的布局為好。由于布線屬于工程中的做法,因此本次我們更多從揚聲器擺位的角度,讓大家更多了解家庭影院的設置方法。
家庭影院擺位有技巧,為了獲得較好的聽覺效果,揚聲器的擺放相當重要。5.1家庭影院揚聲器的擺位主要是按照DTS、杜比以及美國THX認證的標準來擺放。大多數家庭目前在5.1或7.1聲道下,影院的震撼感都可以達到,如果有條件的玩家,加上天花的全景聲玩法就已經非常不錯了。
先來說一下最基本的5.1擺位,5.1家庭影院的話,前方揚聲器的擺放應注意將L/R/C:L、R擺在電視兩邊,相距2~3米,C用較小的防磁揚聲器擺在電視上面,以免磁性影響電視的色彩。也可將小的C揚聲器擺在電視柜中(當然不能擋住揚聲器聲音輻射的方向)。
而環繞聲揚聲器應放在視聽者后方左右兩側,揚聲器聲軸指向視聽區,位置可適當高一些,這樣可減少前方主揚聲器發出的效果聲對后方環繞聲的掩蔽,以增強環繞聲的空間效果。而對于私人影院的玩家,大部分都會把LCR,甚至將超低音置于透聲幕后,既省去了空間,同時在隱藏性上也獲得最好。
uandksoundM610-IW
至于超低揚聲器原則上無固定位置,但也不宜隨便擺放。為防止超低音與房間的共振頻率產生諧振,超低揚聲器一般不宜放在房間增面間對稱的中點附近。一般可通過房間測試軟件和聽感來確定。
uandksoundM1200-N超低音
至于揚聲器還是成環形擺放比較好,低音炮可以選擇放在電視旁邊的位置,這樣可以使聲音更為逼真。同時,做好隔音很重要,否則會影響家人和鄰居的休息。因此,最好選擇質量好的隔音門窗。同時,還要做好室內吸音工作。在擺放家庭影院的屋內,少用玻璃或光滑的裝飾材料,也不要使用瓷磚。如果能基本做到這些,影院的聲效基本能達到預期的表現。
而值得注意的是,太多光滑的表面可能會引發發射發生,聲音到達耳朵時的相位不一致,從而令聲音變得混濁,對白變得模糊。這時可在地面鋪上地毯或是掛一些吸音材料來改善它。如果你可以選擇房間的話,要避開正方形或者一邊的尺寸剛好是另一面2倍的房間,那些都能使聲音因共鳴而導致變壞。將安裝環繞聲喇叭那里的椅子盡量向中間靠。你可將揚聲器放在房間的角落處,通過天花板和墻壁增加它的低音,有時可能會令低音太強。
The post 家庭影院揚聲器如何布線和擺位 first appeared on FIPLAY.
]]>The post 關于揚聲器設計特點和結構 first appeared on FIPLAY.
]]>這一點跟計算機領域很相像,無論如何實現超高的集成,計算機所需要的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輸出設備環節是缺一不可,今天筆記本和平板電腦盡管已經看不到這些環節,但是整個架構依然按照這個規則運作。
影音系統也按著這種硬件制式運行,但是往往過高集成的器材和系統,以及更小體積的產品,對高保真的體驗都是大打折扣的,這個道理放到揚聲器上也是如此。那么對于市場上最為主流的動圈式產品,它們的設計又有什么樣的共同和特別之處。
首先關于箱體材料,這個環節對于不同品牌產品來說都十分講究。如果對于發燒兩聲道來說,當中對箱體的要求自然更高。我們電腦很普通的揚聲器也使用那種塑料殼的揚聲器,聲音聽上去十分不厚實,不時還發出很嘈雜的共鳴聲,這就是單元運動以及內部聲音處理不干凈所導致的,這些問題在多媒體系統中最為常見。
注重高保真還原的揚聲器,在箱體上甚是講究,當今使用最為普遍的是MDF中密度板材,部分還會使用HDF高密度板材,但是并非材料密度越高就越好,這樣可能會導致聲音表現過于沉悶,因此箱體密度的考量是至關重要的,這一點跟很多木制樂器道理一致。
當然,密度越高的箱體,在諧振的抑制上有著天然的優勢,如果希望依然能保持最出色的聲音活躍性,內部調音十分重要。鑒于這種重要經驗,曾經火熱的定制影院揚聲器都紛紛設計上厚實的“聲箱”可選配件,甚至是一體式產品,達到精致的產品質素和最好的聲音保證。
為定制安裝而生的uandksound(英國之聲)
除了箱體之外,驅動單元就是揚聲器普遍的形態,錐盆材質最常見的有以下幾種:紙盆,又有敷膠紙盆、紙基羊毛盆、緊壓制盆等幾種,紙盆音色自然、廉價、較好的剛性、材質較輕靈敏度高,缺點是防潮性差、制造時一致性難以控制,但是在很多頂級系統中用紙盆制造的比比皆是,因為聲音輸出非常平均,還原性好,防彈布,有較寬的頻響與較低的失真,是酷愛強勁低音者之首選,缺點是成本高、制作工藝復雜、靈敏度不高輕音樂效果不甚佳,羊毛編織盆,質地較軟,它對柔和音樂與輕音樂的表現十分優異,但是低音效果不佳,缺乏力度與震撼力,除此之外還有PP(聚丙烯)盆,它廣泛流行于高檔音箱中,一致性好失真低,各方面表現都可圈可點。
目前市面上影院揚聲器產品可謂五花百門,各大品牌各有特色、而對于有更高性能要求的玩家,除了上述介紹的亮點外,當中的分頻器、內部走線和安裝設計的合理性都需要玩家綜合考慮來判定選購。
The post 關于揚聲器設計特點和結構 first appeared on FIPLAY.
]]>The post 關于影院揚聲器的頻率響應 first appeared on FIPLAY.
]]>于是他開始尋找身邊資深的朋友,了解如何才能更好地選購屬于自己的影院揚聲器。當中有外貌協會的,也有主觀聽感黨,也有品牌黨,眾說紛紜令她更是大了頭。
但是這位朋友對數據測試表示十分尊重,他堅信頻率響應是聲音表現最基礎的數據,但在高性能表現下,他會逐步對揚聲器進行綜合考慮,就是大家所說的聽感、用料、設計技術和品牌等等。
那么什么是頻率響應呢?一般頻率響應指將一個以恒電壓輸出的音頻信號與系統相連接時,揚聲器產生的聲壓隨頻率的變化而發生增大或衰減、相位隨頻率而發生變化的現象,這種聲壓和相位與頻率的相關聯的變化關系(變化量)稱為頻率響應,單位分貝(dB)。音響系統的揚聲器頻率特性常用分貝刻度的縱坐標表示功率和用對數刻度的橫坐標表示頻率的頻率響應曲線來描述。
當聲音功率比正常功率低3dB時,這個功率點稱為頻率響應的高頻截止點和低頻截止點。高頻截止點與低頻截止點之間的頻率,即為該設備的頻率響應聲壓與相位滯后隨頻率變化的曲線分別為“幅頻特性”和“相頻特性”,合稱“頻率特性”。
這是考察音箱性能優劣的一個重要指標,它與音箱的性能和價位有著直接的關系,其分貝值越小說明音箱揚聲器的頻響曲線越平坦、失真越小、性能越高。由于揚聲器的頻率測試需要專業設備進行,因此用家要了解這些需要依賴專業品牌和廠家的實測數據。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市面揚聲器單元的種類繁多,不同廠家的單元輸出頻率響應都并不一樣,性能各異,某些時候同一個箱體安裝不同的單元,頻率參數變化之余,聲音都會隨之而變,這些都是很有趣的試驗。以uandksound(英國之聲)全新M6系列為例,早前的揚聲器均為球頂高音單元,而現在新推出的M6系列,廠家一舉更換了鋁帶高音單元,頻響方面在技術參數上變化不算很大,但聽感效果則明顯不同。
uandksound M600-IW
由于人耳對可聽的兩極敏感度更高,因此即使技術參數表現不明顯的,聲音都會產生不少變化。代理商比較過新舊兩款產品,他們表示,從指向性和分析力方面來看,全新的M6更是對舊產品有所超越,中低音單元方面也相應調節,令頻響更低,低頻更多更扎實,影院的震撼感得到釋放。
The post 關于影院揚聲器的頻率響應 first appeared on FIPL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