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ost 蝸居中的大炮——SVSound PB13-Ultra超低音唯它不選! first appeared on FIPLAY.
]]>折騰無止境
雖是工薪階級,但是影院的目標和理想定好以后,韋先生也為此付出很多努力,想要有影院的感覺、暖聲、音樂感、好的氛圍感以及不需要刻意追求感官的火爆刺激感。
房間的室內頻響仿真
空間信息
樓主的客廳影院是一個類矩形空間,長寬約3.2M*8M,還有一條寬度約0.4M的走道。韋先生對于影院和折騰是相當有態度的,從聲學到器材設備每一步都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做出讓人信服的工作。在房間聲學處理上,韋先生強大的動手能力強,從圖上看出低頻的“谷”比較深,這會導致后期設備開聲的低頻效果不好,韋先生本著小空間聲學、吸為主、住高層、盡量降低擾民、低造價的精神,自己研究建筑聲學之類的書,按照10cm空氣層、一層水泥壓力板、隔音棉、石膏板的三明治結構搭配木龍骨支撐來搭建,并且對側墻和吊頂進行隔音兼顧低頻吸收的裝修工程,加上電梯公寓,原則是不允許做浮筑地面,我就做了自流平地面,增厚了地面增加隔音效果。
韋先生的這套裝修方案效果相當好,在裝修完后的近兩年看碟,重口味大聲壓,都未遭到投訴和敲門。
眾炮選美
低音炮是整個影院系統聲底的基石,俗話說好炮遮百丑,好的低音炮能夠最大程度上給觀眾帶來影院的感覺,否則都是假象。每一種炮都有自己的性格,有著自己鮮明的優點和缺點;每個人的影院房間,聲學特性都是不一樣的,不同的炮在不同聲學特性房間里所展現的低頻是不一樣的;對低頻不同喜好的人,對低音炮給出的主觀評價也是不同的。
所以敘述與真實的聽感往往更是因敘述人和表達方式的不同,可以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低音炮是最容易把人搞迷失的,不然怎么總會有人問那個炮適合我多大的房間,感覺怎么樣?韋先生選擇過的低音炮有BOSE AWCS WAVE CANON、MK MX250、JBL4645B、PC12-Plus和PB13-Ultra,最終選擇了BOSE AWCS WAVE CANON和PB13-Ultra。
選炮標準
前面說到每個人對低頻的喜愛都有不同,韋先生對影院的整體聲底目標是:溫暖,大氣,音樂感好。不追求那種犀利超火爆的聲音,只追求霎那間被感動到黯然掉淚的感覺。而且韋先生對低音炮極低頻頻段極其敏感,極其渴求,對20Hz~40Hz這一段特別鐘愛,所以極低頻的聲壓是韋先生選擇低音炮的重要指標,排在所有的前列。電影里非常非常多的場景片段都是靠極低頻來烘托情景的氛圍感,低頻的松軟感,也來自極低頻的表現。
韋先生認為速度感中等偏快就好了,低頻的速度實際上和氛圍感是矛盾的,這是他玩了MK之后的感覺。都說低音炮唯快不敗,他是看電影,不是看低音炮打架,在氛圍感面前,他愿意舍棄一些速度感,而更多偏向于氛圍感,但他發現不少人其實混淆了速度感,冤枉很多好炮,元兇是房間的駐波,炮速度很快,但是駐波掩蓋了一切,轟隆隆個不停。以這些標準,經過一番折騰選定BOSE AWCS WAVE CANON和PB13-Ultra。
BOSE AWCS WAVE CANON,長度達到3.8m,它霸氣造型的弊端,就是無法在家里進行擺位,因為適合他霸氣外觀的位置在客廳里實在太少,而韋先生家做了大面積空腔吸音結構的環境下,聲壓并不能達到很高,強行加功率,大動態的時候,喇叭都有拍邊現象,因此不得不專門用了臺DSP EQ來拉駐波和壓限保護嬌貴的單元,所以購入了JBL MPA750。
由于這個炮有很好的氛圍營造能力,但是受限于結構,聲音的速度感并不快,雖然筆者對打擊力沒神馬要求,但是還覺得軟。
于是把流行的MK MX250從朋友家借來,雖然是兩炮合作,但是聲音總覺得還是沒有想象的那種氣勢和松軟感。
偶然的一次韋先生在電影院看電影,當時覺得大廳低頻的松軟感和氛圍感實在太好了,悄悄跑到幕后,看到是JBL的四只十八寸巨炮,當即就動心了,既然喜歡影院的感覺,那就照著折騰吧,于是就各種尋找渠道,最終和好友合買了一對JBL最好的4645B十八寸巨炮,一人一個,各自塞回自己的蝸居。
但是好景不長,通過對JBL4645B的不斷擺位,用EQ強行將20HZ提升10DB 始終倒騰不出來影院的那種感覺的極低頻。經過和朋友們的討論和自己的琢磨,我的客廳,小空間的低頻增益,頻段已上移到約7、80HZ左右,而我最想要的極低頻確木有增益,極低頻頻響衰減很快,小空間低頻混響時間短,低頻聲音也變得緊,而我用EQ是無法強行逼出那種感覺,激勵器反而讓單元工作在失真較高的大振幅狀態,導致大動態完全惡化。所以JBL4645B完全不符合韋先生的低頻喜好,后來尋覓一圈,還是只有PB13U結構符合自己的要求。
經過一番尋覓和學習,直到有一天看到上圖,一看數據韋先生感慨道,“這不是我苦苦追尋的嗎?”SVS PB13-Ultra在排行上還是前幾位,10Hz模式,12.5Hz?還能保持92.4dB的聲壓,16Hz居然可以到101.1dB!比PB13U好的都是怪獸級別的DIY低音炮了,而PB13PB13U極低頻的聲壓和整體聲壓都是我所追求的。而且PB13U結構符合自己的要求,長導向孔可轉密閉箱體結構,極低頻頻響響應曲線,滾落才不會太抖,并且全部塞上三個導向孔就變SB13-Ultra可玩性太多。
PB13-Ultra喇叭是超長沖程的,行程可以有50MM 太驚人了!這點完全和ATC的低音喇叭設計方式是完全一致的,超大磁鋼,超大線圈,超長沖程,但單元振膜面積不大,振膜面積如果越大,雖然驅動的空氣面積大了,但振膜整體質量更重,慣性變得更大,如果控制力度不夠強,最終會導致單元在大動態下的失真會變得非常糟糕。所以SVS采用振膜直徑適中的13.5寸振膜面積,保證單元低頻響應的速度和低失真比單純采用15或者18寸單元開環控制的炮,更容易出好聲。
PB13尺寸:90厘米(深)*68.3厘米(寬)*73.3厘米(高)可以塞進蝸居,有幾處地方可以找炮位,70.3公斤的重量,喇叭就重20KG,讓人覺得,料下足夠,非敗絮其中,心里踏實。
“初測茶幾位,效果不太理想”
“電視沙發位邊上,效果還是不太理想,雖然好了一點”
“效果依然慘不忍睹”
“終于在屋子角落找到相對好的炮位”
“堵上一個倒相孔后明顯平順多了”
調試尋炮位
炮位尋找能讓低音炮展示出最好的效果,配合小推車開始滿屋子找炮位,140斤的炮,沒這個道具,要搞死人的。
初步感受
除了70HZ 這個10DB的谷,其他都很滿意,未進行PEQ等設置,70HZ 左右主管 打擊力,好在我不是太好這口,所以心里木有太難受,調試的時候韋先生一直都是忐忑不安的,害怕自己的房間聲學環境過于糟糕。因為有網友,用PB13U,也沒法達到理想的極低頻響應,用上DD18+也只能達到25HZ,弄到這里,韋先生終于安心了PB13U沒有在他家里沒有重大的水土不服。
“關公的刀法完全成龜派氣功了,那氣場橫掃,氣流感按摩后背,以前不敢放這段”
“現在可以驕傲得展示這段極低頻的魅力了
PB13U 速度很好,都可以當一門HIFI炮了
這些場景很好融合
看來網上那位玩HIFI的ATC臺灣玩家,用這個炮配ATC是完全有道理的
音樂性非常好!不拖沓,速度適中!”
“看阿凡達,終于有影院那種氛圍烘托,雖然看過很多次,這次還是感動死了。”
總結
好聲來源于科學的認知自己的喜好,選擇適合自己的器材,科學調試,低音炮一定要精心的擺位,EQ和PEQ盡量少用,走自己的路,玩得開心才是最重要。千萬不要輕易給一門炮下一個糟糕的定論,也許它只是在你家水土不服。再重申下,聲音是一個極其主觀的東西,充滿了太多個人的喜好色彩,沒有誰好,誰不好,只有喜歡和不喜歡。要下這個結論很容易,帶著熟悉的碟去大膽試聽和選擇再決定。
The post 蝸居中的大炮——SVSound PB13-Ultra超低音唯它不選! first appeared on FIPLAY.
]]>The post 排山倒海的氣浪:SVSound PB13-Ultra超低音 first appeared on FIPLAY.
]]>旗艦:亦稱指揮艦,是海軍艦隊、海上艦艇編隊的指揮所,或是艦隊、編隊指揮員所在的艦。現在引申為最高,終極的含義。
享譽全球的美國低音炮品牌SVSound,1998年由一群對音樂極度狂熱的專業愛好者創立于美國俄亥俄州揚斯敦市。今天的主角當屬PB13-Ultra。
量感充沛,氣量驚人
在我國古代,“氣”即源于人的先天稟賦,又能賴于后天的培養。SVSound PB13-Ultra,不僅天賦異稟,后天的培養也是不可缺少的。天賦異稟的PB13-Ultra不是說說而已,第一、雙保險加固:從PB13-Ultra超低音的外觀就可以看出,沿邊與振膜除了常規的膠水粘合外,另外還采用了高韌度的線來縫合加固,有了這雙重保險,即使在極端的振幅下也不會出現物理上的損傷。第二、雙磁鋼磁路系統:這種做法在超低音上也較為常見,通過兩個磁鋼的疊加來增強磁通量,使得厚重的機械系統更容易推動起來,獲得更高的效率。
第三、多層扁型鋁線音圈:直徑達到3英寸的扁鋁線音圈本身就夠讓人吃驚了,而采用多達8層的繞線一般用在專業場合的大功率超低音上,作為家用定位的PB13-Ultra也采用這樣的繞制方式,可謂不惜工本之作。第四、雙層9英寸折環:根據資料上顯示,PB13-Ultra的箱體單元線性振幅可達到前后各5厘米的行程,這可是15英寸以上的超低音才可能達到的水平,SVSound用13.5英寸就實現了,取得這樣的成績應歸功于這個雙層的折環設計。
第五、雙層骨架:箱體的骨架就像一棟大廈的基石,要全部實現上述的預期效果,就必須有這么一個穩固的基礎。這個雙層骨架采用了鋁合金材料,上下兩層的錯落排列有利于提高骨架的強度,另一方面,寬闊的空間也更有利于喇叭單元音圈的散熱。
除了這些裝備之外,PB13-Ultra振膜還采用了航天工業級別使用的玻璃纖維材料和PMI(Polymethacrylimide)材料復合而成;磁路系統加入了短路環,一方面用以抵消發聲單元音圈運動時產生的反電動勢,另一方面也有導熱的作用。在放大器方面采用了第2代Sledge數字技術功放,PB13-Ultra上使用的型號是STA-1000D,官方標稱連續功率可以達到1000W,如果是瞬時1000W的功率也就不足為奇,這可是連續功率啊,相當的驚人!
深不可測的下潛實力
PB13-Ultra有1000W的額定功率,更有3600W的瞬態輸出,強大的輸出功率必須有個強大的姿態!光是低頻驅動單元就足足20公斤重,整個箱體更是達到72公斤,這是什么概念!
如果要問:13.5英寸的超低音口徑算不算大?老實說,對于超低音來說,13.5英寸的口徑并不算大,15-18英寸以上的大口徑超低音比比皆是。采用大口徑超低音更容易使低頻下限做得很低;另外一個好處就是推動空氣面積更大,容易獲得更強的能量感。但是大口徑也會引至振膜剛性變差、重量上升等負面影響,在聽感上就會出現細節不足、控制力不好等情況(同等條件下相比)。在達到足夠低的頻率下限,能產生足夠強大的音壓條件下,一般來說,超低音口徑越小就越好控制。
光這樣看的話或許還會問,下潛真的夠深嗎、量感是不是夠強呢?答案是肯定夠深夠強的,甚至會超出想象!
在播放杜比測試碟中的《飛行的藝術》選段時,深深地感受到了這一點:飛行中的直升飛機,并不只是機器引摯或空氣產生的低頻,而是直接讓人感覺到一浪一浪的“風”壓過來;聽不到的超低頻段已經開始和身邊的物體產生共振,似乎隨時都會搖動起來。如果身體不好的話,請一定要注意控制音量,因為即使你根本覺察不到有很大的“聲音”,而事實上超低頻率很有可能已經與身體的某個器官產生了共振。
精明的指揮手
低頻需要解析力嗎?通常人們都會遇到這樣的提問,不少人都會覺得,解析力只在中高頻段上才會體現出來,低頻只要夠力、夠深就達到目的了。其實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如果低頻的解析力不夠高,低頻就沒有層次感,再極端一點,甚至連貝斯和大提琴的拔弦都分辨不出來,細節就更加無從談起了。
在超低音箱體中,低失真和高解析力通常是技術設計的難點,因為超低音的機械運動量比其它頻段的喇叭單元要大得多,極大的功率消耗也對放大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無論是喇叭單元的結構還是放大器的線路設計,都是影響失真率和解析力的重要因素。PB13-Ultra通過高強度超低音和大功率放大器的配合,來達到這種近乎完美的效果。
The post 排山倒海的氣浪:SVSound PB13-Ultra超低音 first appeared on FIPL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