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接觸德國Audio Physic產品也有一段時間了,這個品牌名氣在國內也是不小的。這廠家成立至今也超過了30年歷史,由Joachim Gerhardy先生在德國北部Brilon創立,方向和定位是專注于制作高端揚聲器。作為這家德國本土揚聲器制造廠家,可不要小看,在近年慕尼黑High End大展上新產品涌現頻繁,活力不少,最為讓人關注便是當時為慶祝建廠30周年的紀念產物旗艦CARDEAS 30周年限量揚聲器,其在Audio Physic家族中屬于體型較為碩大的產品。而在走過30年后,廠家的火力和焦點好像亦有新的定位,經代理絃聲介紹,Audio Physic將針對Plus和Plus+在推廣上更為傾注。
作為德國的廠家,做事嚴謹和具備標準化早已深入人心,Audio Physic在產品明細上同能體驗。從做高級的CARDEAS系列到入門級、中置、書架及超低音,CAD模型圖均按照比例一字排開,參數也是表格式對比羅列,所有信息準確標準且一目了然!通過此也讓筆者快速搜索到需要尋找的Tempo Plus。另外,主打的Plus型號好像也向蘋果看齊,針對原標準版本再度推出“加強”、“高端”版本,并將徹底取代舊款的Tempo,同時舊款的Tempo 25也在官網上消失了。
Tempo對于Audio Physic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并成為了廠商揚聲器中端系列的中堅型號,在設計初期已經賦予了極高的價值內涵,也成為一款能與自家品牌畫上等號的產品。從Tempo或Tempo 25,它們在燒友心目中亦留下重要的地位,也彰顯著德式設計風格所具有的內涵,因此這次Plus版落到Tempo上也是情理之中,從某一方面而言,Tempo Plus更是把這一經典型號推向了更高的位置。
斯文而好聲
Audio Physic外觀并不“夸張”,設計箱體也不至于過人高度,體型也不會太嚇人,相反十分斯文有氣質,形體纖瘦,前面板和單元都相對較窄和不大,寬度設計基本等于最大單元的口徑。在Audio Physic的聲音哲學上,較小的前障板能杜絕聲衍射的發生,令聲波的傳輸受到不利阻擋更少。不過較窄的前面板也會導致箱體內容積較小,但為了增大箱體內的容積率,Audio Physic十分聰明地通過讓箱體尺寸“加深”以此達到同等箱體容積的目的。由于前障板太窄難以設計更大口徑的低音單元,而幸好的是加深箱體設計卻令側面板有更大的開口面積,于是在箱體側面加裝低音單元就是對有限體積最好的利用,當然,這并非因為體積而做妥協之事。Audio Physic在多款產品中都采用這等設計,好處是令揚聲器的集成度更好,其中本文要介紹的Tempo Plus設計同樣如此,如果介紹人不刻意提出側面單元,聆聽者是不會感到驚訝的!
低音單元設計于側面,有何好處呢?在德系揚聲器中,有不少品牌就走這種嚴謹的設計方式,且他們確實有科學的理論支持。低音單元由于釋放的聲波能量更強,活塞沖程更厲害,瞬態猛烈,若同時安裝前障板上,多個單元協同發聲不但對箱體影響甚大,對聲音的干擾也很厲害。有德系廠商索性把低音放于底部。另外,由于低頻聲波大多沒有方向性,因此設置于側面具備可行性,且與前面板的高音、中音在傳遞方向上不存在疊加影響,因此廠商表示Audio Physic聲音能再現出干凈的表現。
?
單元是靈魂
Tempo Plus采用了1個1.75英寸HHCT III高音單元,屬于HHCT第三代的產品,當中使用的1.75英寸(39mm)HHCT III(The?Hyper-Holographic?Cone?Tweeter?III)高音單元,這個高音單元看起來與一般軟球頂高音無異,實際上Audio Physic的HHCT高音單元是錐盆式的構造,那個凸盆只是高音單元的防塵罩。此高音單元振膜質量輕且具堅固,不易變形導致失真,而且這種錐盆狀構造比起一般的凸盆狀高音,可有效避免鈴振的問題。高音單元外更有一圈羊毛氈可減少高音繞射,使聲音更干凈。高音下方為5.9英寸的HHCM II中音單元,與旗艦同款,目前在CARDEAS Plus+和Avantera III都應用到最新第三代HHCM技術,不難看出這款Tempo Plus差點能觸手天頂,性價比顯然很高。而側面單元一共用了兩顆7英寸的低音單元,背對設計,同時能抵消相互的沖程。對于業內朋友來說,Tempo Plus尺寸并不大,但有著如此高集成度,確實是十分厲害的事,區區如此苗條身軀卻內藏了4顆Audio Physic高質素的單元當中,由此可以看出廠商應有的實力!
組件都要高標準
由于相比以往Tempo Plus采用了新一代HHCT和HHCM單元,因此在分頻器等組件上都進行了重新的修正,各個組件選擇上都十分謹慎,目的在于避免和防止極低的微小振動。另外,內部布線上也采用直觀流暢、最短路徑的方式,線材也并非選擇最為昂貴的產品,主要針對更加匹配的表現。而在背面接線面板上,設計不存在螺絲,不用螺絲最大的好處就是不會產生額外的振動點,相反通過特殊的膠粘合上去,提供了很好的諧振控制,也是Audio Physic所提到的Vibration Control技術。最后,在喇叭接線端子上使用的均為本土廠商WBT的高品質端子鎖定。
技術參數:
規格:4路座地式揚聲器
頻響:32Hz-40kHz
阻抗:4Ω
搭配功率:20-150W
靈敏度:89dB
高音單元:1×1.75英寸 HHCT III高音單元
中低音單元:1×5.9英寸 HHCM II中音單元
低音單元:2×7英寸低音單元
尺寸(HWD):1000×187×320mm
重量:20kg
聲音另有一番境像
說玩笑,如果不是絃聲取得代理,也是很難有機會以不同“膽機”去領略Audio Physic的表現。事實上筆者聆聽Audio Physic的場合多為“石機”。不過重點要說的是,作為有代表性的Tempo Plus在搭配“膽機”下,聲音還原的效果跟與“石機”搭配明顯不同:中高頻不單薄,關鍵有肉感!
首先搭配的是Audio Valve Conductor和Challenger 150膽前后級放大器,中高頻表現平衡中有條理,分析力不錯,且有飽滿感,而在低頻方面則大放光彩,彈跳和能量都充分釋放,低頻聽感是眾多搭配當中最過癮的。隨后搭配Canary C1000和M500但前后級放大器,事實聽感上并非十分合搭,且價差也較大,主要是力水表現不是很足,或許因為是現場唯一采用300B驅動的后級搭配。接著搭配MasterSound Duetrenta S.E.合并式放大器,驅動管為KT88,走純A路線,盡管功率每聲道才30W,但音色表現自然、音場也能打開,把Tempo Plus推動得有滋有味,但筆者也發現力水不夠等特點,低頻量感不算很足,三頻還沒有達到平衡表現,代理也察覺到若搭配高級點的Compact 845應會更好!接著最后搭配Synthesis Audio A50Taurus合并式放大器,同為KT88驅動管,但線路則為AB類,功率也有所提升到50W,這搭配下聲音可好了。彌補了與MasterSound Duetrenta S.E.搭配的缺陷,同時聲音優美感和藝術氣息撲面而來,毒性難忘,把歌者的輪廓和血肉感展現淋漓。
結語:
這次以多“膽機”搭配,確實讓筆者對Audio Physic有了另一番的了解,擺脫了以往對高頻聲音單薄纖細、低頻內斂的主觀評價,不過這下能與眾多“膽機”搭配演繹還是挺好的。Tempo Plus把“膽機”該有的魅力毫無保留地充分展現,對現場搭配的“膽機”特性充分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