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除了人類在味覺上的偏好外,在聽覺上也是如此,曲風的喜好是其中的一小方面,如果往大的方向說那麼就是對於聲音本身的一種鍾愛,我認為基本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個為求真,另一個則為求美。
求美的意思就是更為喜愛修飾後的聲音,這樣的聲音通常經過後期的潤色而變得更為討好聽感,但也缺少了一些真實感,而求真的意思則顧名思義,真實還原的聲音才是這類人的最愛,雖說聲音真實才能最為準確的還原當時錄製的現場,但未必所有人都能接受這樣的聲音。這兩者其實並不存在誰對誰錯,就好像粽子該甜該咸一般,選擇自己喜歡的遠遠比任何的說教有意義。

說起求真,監聽音箱其實就是很好的「求真」工具,錄音師們也正是通過這些監聽工具去調整聲音中不太恰當的地方,其中有個品牌專註於監聽領域已經有近 40 年的經驗了,它就是來自芬蘭的真力。或許已經有不少尾巴聽過真力這個品牌了,真力的監聽音箱產品在專業領域還是有著十分高的認可度的,但專業性質的產品畢竟不適合大眾,所以真力也推出了不少民用的監聽系列,譬如近日我拿到的這對 G 系列的 G One。
增強
功能增多
真力 G 系列音箱的軟膠腳墊看上去十分 Q 彈,官方稱其為?Iso-Pod。腳墊的加入使得桌面不會隨著音箱一起振動,杜絕了不必要的音染,同時用戶也可以通過腳墊調節音箱的俯仰角度,將音箱的聲軸對準耳朵為最佳位置。
G 系列的音箱均為二分頻雙功放的有源音箱,其中除了 G Five 外,其餘四款均使用了 3/4 英寸的高音單元,低音單元的尺寸則隨著型號的上升而逐漸增大,G One 的低音單元最小,為 3 英寸。真力的箱子基本都會用上一個名為 DCW 的技術,G 系列自然不例外,其中 G 系列的高音單元就是搭載了 DCW 技術。
DCW 的全稱為「Directivity Control Waveguide」,意思就是「指向性控制導波」,有什麼用呢?說的直白點就是優化音箱本身的聲音、減少聲音的反射,弱化環境空間對音箱聲音的影響,讓聆聽區域內聽者可以聽到更為精準、豐富的聲音細節。
RCA 輸入和電源均位於 G One 的背面,上方的功能開關相比老款的 G One 變化較大,多了?ISS 功能和聲音衰減功能,其中 ISS 功能為智能信號檢測,如果有一段時間沒有信號接入則會自動進入休眠模式,保證日常的節能,而聲音衰減則僅提供了衰減 10dB 的選項。事實上,ISS 功能和聲音衰減功能在真力的其他型號上是有採用的,此次用在 G One 上想必也是希望增強 G One 的功能性。別看這五個開關好像很繁瑣,其實你也不一定要用上它們,譬如我自己日常也就打開中間的桌面模式,其餘四個開關基本用不上,總之根據自己的實際使用環境選擇合適的聲音調整即可。

G One 的產品定位就是桌面音箱,平時接電腦、手機或者播放器均可,我個人的習慣則是喜歡接播放器聽,起碼解碼稍微會好上不少。與平時聽的音箱不同,真力的聲音給我最大的感受那就是「真實」。
這種真實是忠於還原聲音的渴望,簡單來說,你在演唱會上聽到是什麼樣的,這對箱子的聲音基本就是怎麼樣的。人聲不貼,定位準確,結像清晰,樂器聲稍凸,音色自然,對整體空間感的把握表現不錯,由於換成了相對更高功率的 D 類功放,G One 的聲壓級應對你的書房是完全沒問題的,根據官方的數據表明,新一代的?G One?與上一代的?G Two?聲壓級一致,提升十分明顯。

我不知道該如何去形容 G One 的聲音,或者說不知道該用什麼詞去形容真力的聲音,因為沒有了音染,它們聽上去是那麼的中性,我不太認為所有人都會喜歡上這樣的聲音,但我確信這樣的聲音就是最自然的體現。
對於一款小型的桌面音箱來說,G One 的素質絕對可以位於前列,動態表現和瞬態響應都可圈可點,這些相對於上一代都是有所提升的,不過 G One 的低頻質感表現比較一般,下潛不深,3 英寸的低音單元帶來不了太過優質的低頻效果,僅用於營造一些氛圍感,所以一般搭配都會建議用戶再購入一個F One 低音炮配合 G One 使用,這樣獲得的聲音也會更加完整,當然了,如果你對低頻要求不高,那麼 G One 也完全夠用了。
真力的箱子並不是為了某種音樂風格去設計、製造的,所以這裡並不存在 G One 適合聽什麼樣的音樂的言論,就好像我開頭說的那樣,「求真」是真力製作產品的目的,而G One 即是帶領用戶觀測真實的工具。售價方面,由於撰寫該文時,新一代的真力 G One 還未上市,所以新款價格不詳,但老款的 G One 一隻售價 3300 元,一對 6600 元,感興趣的尾巴可以參考參考,個人覺得價格應該不會有大的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