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做了十年營銷卻還不是專家(下)

農駿
農駿
營銷管家
曾在中國100強上市公司任營銷總監,管理500人團隊,創下年新增資產96億的業績。醉心于營銷原理的研究,對商業、人性、管理中的本質問題有非常獨特的見解。
上期回顧:秘笈丨為什么做了十年營銷卻還不是專家

在一個市場內,當消費者的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當一個消費者看到周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一個事物、購買某種商品,就會迎來爆發式增長。

而當密度沒有增加到一定程度,增長就會很緩慢。所以,所有的新產品在初期,幾乎都是先集中資源進攻少數市場,以期待達到引爆市場的臨界點,而不是分散到2000個市場,每個市場滲透率都是千分之一。

既然要聚焦一個市場,以發揮市場內的杠桿力量,那么怎么定義一個市場呢?

“你應該用消費者如何滿足需求來定義市場,而不是單純用產品品類和人群來定義。”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

“一個市場,就是一群消費者使用類似產品滿足類似需求,并且相互討論。”

這樣來看,絕大多數創業者、新產品營銷人員,對自身市場的定義,都非常模糊和狹隘。

在最早的時候,鉆石和翡翠等其它寶石的銷量和銷價都差不多的。

但戴比當年用一個口號: “A?diamond?is?forever”,讓鉆石由一塊石頭,變成了結婚的象征,讓無數男人拿出一年的收入,來買一個沒有任何使用價值的產品,僅僅是為了證明“我愛你,所以我愿意為了你進行無意義的花費”。

這是一個“市場”,但后來戴比爾斯用完全一樣的產品,僅僅換了一個口號,就不再是同一個市場了。

后來的戴比爾斯,發現女性的左手已經市場飽和(所有人都買結婚鉆戒),所以準備開發右手,打出了“左手代表我們,右手代表自己”這樣的口號。

如果說之前的鉆戒滿足的心理需求是“證明配偶很愛我”,那么現在的右手鉆戒滿足的需求就是“證明我是獨立經濟的女性,能給自己買鉆戒”,前者喚起了“求偶”動機,后者喚起了“社會地位”動機。

而這,根本就不是同一個市場,相對應的所有渠道策略、市場策略、銷售策略等都不一樣。

不能只用用戶群來定義你的市場

很簡單,一樣的用戶,可能完全滿足不一樣的需求。

之前美國有個奶昔企業,剛進入市場的時候,發現所有的奶昔公司,都把自己定義成“奶昔公司”,從而細分出了各種競爭者:“高檔奶昔”、“中檔奶昔”、“法國風味奶昔”、“水果奶昔”……

既然都是奶昔公司,所有的競爭者都有相同的努力方向:讓奶昔更好喝。

而這家企業并沒有急著把自己定義成奶昔公司,而是先問這樣一個問題:“美國人為什么喝奶昔,他們想通過奶昔來完成什么任務?”

然后發現:美國人喝奶昔,是因為早上開車去公司路上,來不及解決早餐,想邊開車邊解決早餐,而奶昔可以單手拿而且容易飲用,又有能量值,所以被當做了第一選擇。

最終,他們定義的市場是:“幫助早晨開車上班的人,單手解決早餐。”

而在這個任務中,其實“好喝”并不重要,所以在競爭對手都忙著提高好喝程度的時候,他們著重提高了杯子的握感、奶昔的粘稠度(防止傾灑)、多重營養成分(比如加入堅果補充其他早餐營養)等,幫助消費者更好完成任務。

所以,當你定義市場,一定記得完整分析:

“哪些消費者,要用什么產品,來滿足其什么需求或者任務?”

尋找能提供參考意見的群體,利用杠桿力量。

你現在知道有一群消費者,用你的產品,滿足什么需求,也理解你即將進入并大舉推廣產品的市場。但如果忘記最后的關鍵一步,可能會前功盡廢——尋找一個能密切提供參考意見的群體,當做第一個市場。

在前面O2O公司“上門修電腦”案例中,就是因為一線城市高端小區內用戶從不互相溝通交流,導致你面對的是2000個個體,而不是一個群體,從而無法使用撬動群體的杠桿力量(讓消費者幫你推廣、討論等),無法讓一波營銷行為帶來持續的連鎖反應。

這導致推廣成本很高,但收效甚微。

那么,從哪個群體開始推廣呢?

大部分人都提到過從“剛需人群”、“高頻需求人群”等開始,但這里最經常被遺忘的就是:你第一波推廣的對象,必須是相互之間能夠影響、交流和交換意見的群體。這種意見交換越頻繁(比如某個車友會、同一公司、一群閨蜜等),就越意味著你可以利用消費者之間的連鎖反應,讓他們幫助你承擔90%的營銷成本。

在很多時候,同一市場的消費者密度,是商業成功的關鍵因素。

因為一旦一個市場內,用類似產品滿足類似需求的消費者超過某個臨界值(比如100個人中有15人使用),消費者相互的影響、意見參考就會形成連鎖反應,整個市場就會迎來爆發增長。

在這個臨界點到來之前,用戶主要受市場部工作的影響(比如標題起得好不好),而臨界點到來后,用戶則主要受其他用戶的影響(比如很多人都瘋轉了),而這就是連鎖反應。

激活任何一個連鎖反應的關鍵,在于你先至少先定義并進入一個市場。這個市場并不是簡單按照地理位置、人群年齡、產品品類等定義的,必須是“一群人使用類似產品滿足類似需求,并且相互參考意見”。此時,你才可以利用消費者的連鎖反應,發揮營銷的杠桿力量,而不是單純依賴自身的營銷預算。

在任何時候,都要告訴別人以及自己一句話:方向比努力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