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與精致和諧共存 Copland CSA150合并放大器

如果你不是隨時關注著音響界的變化,那么你可能就會像我今天一樣突然間充滿感慨。為什么呢?還得從今天試用的這臺放大器說起。這是一臺外形方方正正的放大器,在用它推動一對音箱聽音時,我正坐在聽音位上有一搭沒一搭地翻看著放大器的說明書。看著看著,我猛然意識到,這竟然是一臺“膽石混血”的放大器,實在是讓人有“闊別”的感覺。

“膽石混血”又現江湖
想當年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前10年之間,模擬輸出電路環節加入電子管來進行放大和整流,是放大器生產廠家相當流行的操作方式,并且效果還相當不錯?,F在回想起來,或許是由于當時的數字音頻技術還不夠完善,“數碼聲”會比較明顯,“膽石混血”的方式可以有效地緩解“數碼聲”,同時又可以保證充足的驅動能力,是一種“兩全其美”的時髦設計。

不過,或許是因為近年來高清音頻技術水準不斷提高,你可以發現“膽石混血”的無論是CD播放機還是放大器,都越來越少了。而且發燒友也開始走兩個極端:一種是追求純模擬的操作,走黑膠唱片的路線;另一種則是純數字化,向網絡高清和無損音樂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放大器的設計從某種角度來看顯得更加“簡單而粗暴”了,例如,目前不少的高端放大器廠家都有純D類的數字放大器,已經沒有像當年那樣的放大電路上那么“講究”了。

然而,今天試用的這臺來自丹麥的Copland CSA150混血合并放大器卻用自己的實力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膽石混血”機型的理念并沒有過時,只不過要想做得好、做得自然、用料出色,就非??简瀼S家的調校功夫,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北歐音響界的“老資格”

Copland這個品牌也算是北歐音響界的“老資格”了,于1984成立于丹麥哥本哈根市中心,距今也有近40年的歷史。Copland品牌的創始人和首席設計師是Ole M?ller,他在音響界的職業生涯開始于另一家丹麥著名且歷史悠久的黑膠唱頭專業品牌Ortofon。在Ortofon,Ole M?ller主要從事黑膠唱頭及錄音室專用放大器的設計,同時還從事低噪聲放大器的開發,以還原來自MM(動磁)和MC(動圈)唱頭的微小信號。這一經歷為他后來創立Copland品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Copland品牌成立之后,Ole M?ller意識到,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技術的進步為放大器電路的優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于是他致力于將自己在音頻電子領域數十年的經驗融入到他的工作中。也正因為此,Copland品牌憑著一流的放大器和CD播放器而享譽全球,為公司在全球范圍內贏得了發燒友粉絲們的熱情,同時還獲得了音響媒體的一致贊譽和一系列著名的行業獎項。

低調的信心
說老實話,Copland品牌產品的宣傳是相當低調的,很難見到它有大張旗鼓的推廣。不過,官方網站的首頁上倒是相當高調——“Not all watts are created equal.”(并非所有功率的產生都是一樣的。)這暗示著Copland品牌對于自家放大器產品的無比信心。

目前,Copland品牌官網上公布的現售產品并不多,主要包括3款CSA系列的合并放大器、1款CTA系列的合并放大器和1款數字/模擬轉換器/耳機放大器。這次試用的CSA150混血合并放大器即是CSA系列中最高端的一款。從CSA系列放大器各自的輸出功率來看,正是其型號數字的來源。最為值得注意的是,CSA系列放大器全部是“膽石混血”式設計,均在輸入級使用電子管,搭配功率放大部分使用MOSFET場效應晶體管,凸顯出廠家對這種設計的堅持。

精美的工藝和豐富的數字輸入端子
作為全系列的“老大哥”,CSA150明顯體型要大一些。銀灰色鋁合金面板的設計是典型的“北歐簡潔風”:左、中、右三個圓形形成了和諧的平衡感,正中的圓形是信號源指示盤,用藍色LED燈來顯示被選中的信號通道,紅色LED燈顯示開機狀態;左側的圓形是信號源選擇旋鈕,手感段落清晰且有彈性;右側的圓形則是音量控制旋鈕,手感非常柔順,顯然是所用的Alps品牌Blue Velvet(藍絲絨)音量電位器的功勞,精細的印字更讓人有儀表盤的錯覺。此外,TAPE通道和暫停按鍵都是點狀輕觸式。值得注意的是,當采用數字信號輸入端子輸入時,需要先將主信源選擇旋鈕切換到“D”檔,然后就可以用面板左下角一個小型的撥桿旋鈕切換數字信號通道;面板右下角則是直徑6.35mm的耳機插孔,方便耳機發燒友們享受音樂。

背板上,CSA150除了兩組粗大的音箱接線柱外,輸入/輸出端子的分區非常清晰易讀。最左邊的是特別照顧黑膠唱盤愛家的MM(動磁)唱頭輸入端子,然后依次是3組非平衡RCA模擬輸入端子、1組全平衡XLR模擬輸入端子。模擬輸出端子則是2組非平衡RCA端子,分別針對磁帶輸出和前級輸出。數字輸入端子方面比較豐富,分別有1組同軸、2組光纖和1組USB端子,并且還可以外接藍牙天線。USB端子自帶有效電源,支持32bit/384kHz規格,如果使用Mac OS或Linux電腦,無需驅動程序,Windows用戶則需要下載專用的驅動程序。

“膽石混血”+藍牙連接
CSA150的內部布局非常飽滿,所有元器件安裝在防磁鋁質底座之上,配備了一只超大容量的環型變壓器,配合6只大容量電解電容為整機提供充足的電源,并且實現寬幅電源調節,通過對低電平和驅動級的主動調整,可以有效屏蔽市電波動和噪聲干擾。

模擬信號輸入端采用了1只6922雙三極管電子管作電壓放大和增益,兼容6DJ8和E88CC電子管。放大輸出端每聲道則使用2只MOSFET場效應晶體管。值得注意的是,在數字信號處理環節,CSA150采用了來自ESS Technology品牌的Sabre ES 9018參考級數字/模擬轉換芯片,使用了ESS專利的32bit超數據流幀DAC設計,能達到動態范圍127dB和總諧波失真+噪聲-120dB的水平,同時還支持DSD / DXD以及384kHz的取樣率。同時,雖然CSA150不具備有線網絡連接的功能,但可以選擇安裝藍牙aptX模塊實現無線網絡連接,方便使用高清流媒體音樂服務。

平衡與精致和諧共存
在一般人的認知中,電子管放大的聲音比較柔美,音調豐富和諧;晶體管放大則在動態表現和驅動力方面更具有優勢。那么,像CSA150混血合并放大器這樣“膽石混血”的設計,究竟在具體表現上會向哪個方向傾斜呢?這確實是非??简炘O計者能力的一關。

首先我用CSA150通過數字輸入端子播放杜普蕾演奏的《德沃夏克:大提琴協奏曲》。這張唱片的大提琴錄音非常沉穩而生動,對于放大器的細節還原、音調、驅動力的要求較高。很顯然,CSA150輕松地通過了測試,在試音中充分再現出了充滿筋肉感和層層疊疊、撲面而來的壓力的規模感,琴弦十足的力道和琴箱共鳴的豐富低頻更讓人非常滿足,充分展現出場效應晶體管的潛力,Ole M?ller的調校功底果然有一手!同時,這樣出色的中低頻表現并未掩蓋聲音的細節和質感,大提琴那種浪漫與沉郁的氣質、龐大的箱體共鳴、琴弓在琴弦上的快速跳動也被還原得準確生動,感染力絲毫不減,讓人沉醉其中。

而播放《歌劇魅影25周年舞臺版特輯》時,你又可以體會到CSA150那種沉穩而寬厚的聲底氣韻,以及細密豐富的細節還原。歌手的歌喉顯出獨特的自然輕松感,單單是人聲就已經令人感動不已。此外,歌手的距離感和高度感也極具真實性,人聲的密度非常高,歌聲中的細節也是粒??蓴怠,F場感的表現方面,可以感覺到泛音和殘響相當豐富,上方的空間感很自然輕松地延伸,環境聲極為密實,給人高貴而神秘的感覺。或許是設計師對于黑膠唱片的特質以及電子管放大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因此CSA150所還原出來的音場背景和音場的詮釋能力,就非常接近黑膠唱片的深暗感和黑度,透明度也非常好,整體現場感極為強烈。

接下來,我又將CSA150通過藍牙方式與手機連接在線播放高清流媒體音樂。藍牙連接成功后,手機上會將CSA150識別為“COPLAND BT 000019”。在實際使用中,CSA150的藍牙連接穩定而且流暢,高清流媒體音樂也被還原得清晰、飽滿,感染力十足,同時還具有一絲絲甜潤的味道,相信這也是“膽石混血”設計帶來的額外好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