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so Fiorentino(羅素·菲倫蒂諾)是一位意大利著名畫家的名字。他出生于1494年,年輕時曾學習過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的創作技法,不過在后來他開始嘗試更自由的技法和更抽象的表現形式,最終成為意大利矯飾主義的主要代表之一。在1530年,Rosso Fiorentino搬到法國居住,又成為楓丹白露派的奠基者和領袖。他的作品有著強烈的色彩力量,對細節有著精致的詮釋,根植于文藝復興的土壤卻又獨具一格、推陳出新。
在2006年Francesco Rubenni創建他的音箱廠 以Rosso Fiorentino作為品牌,應該也是想像這位大師那樣在繼承意大利傳統美學的基礎上去實現自己對聲音的個性化訴求吧。事實上,從Francesco Rubenn的個人經歷就可以看出這點:他13歲就開始學習打鼓,然后系統地學習了和聲和作曲。幾年后,Francesco Rubenn對音箱設計產生了興趣,于是進入英國索爾福德大學,專注于揚聲器、電聲學和心理聲學的研究,五年后獲得電聲工程學位。畢業后,Francesco Rubenn先是在佛羅倫薩著名的Larione 10錄音室工作了幾年,然后又為GEA公司設計音箱。受英、意兩地文化的熏陶,Francesco Rubenn自然就想在他的作品中能融匯兩國在工藝和聲音上的精華,所以在聆聽Rosso Fiorentino音箱時您可能會聯想起Sonus Faber、B&W或者SPENDOR。

Pienza書架式音箱屬于Rosso Fiorentino的Prestige“威望”系列。Rosso Fiorentino的揚聲器通常以名城或風景名勝命名,Pienza也不例外。Pienza是意大利Siena省的一個小鎮,被譽為“文藝復興與都市生活的試金石”,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世界遺產。這是15世紀羅馬教皇比約二世的誕生地,除有巍峨的教堂和城堡外,還有美麗的丘陵、田野和灌木叢,恍如世外桃源,電影《英國病人》曾在這里取景。

秉承意大利音箱的傳統,Pienza制作工藝非常精美,一顆螺絲都看不見。光看外表,讓人很難相信它的售價僅為18500元,而覺得應該再貴上一萬多元才對。Pienza的意大利美學元素顯著,例如箱子前障板所敷設的皮革。按照這種思路,您也許會以為Pienza會用實木箱體以及利用箱體諧振以營造出特殊的韻味。但實際上,設計師Francesco Rubenn對音染深惡痛絕,他希望自己的作品有出色的透明度,能折射出樂器和人聲的天然美態。
以Pienza為例,它的箱體主要材質用的是剛性更好、成本更高的HDF(高密度纖維板),而大部分對手使用的則是MDF(中密度纖維板)。其次,Pienza的箱體形狀是呈梯形,從先天上就破壞了箱體內駐波形成的條件。第三,最重要的一點是——Francesco Rubenn深知每種單一的材料只能對某個范圍的諧振產生作用,因此他會將這些材料綜合運用,確保在強度、重量和阻尼方面達成完美的平衡,Rosso Fiorentino所制造的箱體正是由多種物料構成。Pienza的前障板是將一塊5mm厚的鋁板嵌入到HDF中,牢牢地將高、低音單元壓緊(這比用螺絲將單元固定在面板上的常規做法可是強多了)。這還不夠,Pienza前后障板之間還有四根精鋼拉桿做支撐,其強度非常見的木條、甚至木框架支撐可比擬,前、后障板剛性之高可想而知。兩塊側障板同樣以HDF為主體,但板上挖出了三條槽,槽內填有特定份量的大理石微粒,最后再以玻璃板封口,這樣側障板同樣由多種物料構成。箱體內則敷設有彈性的黏性特殊阻尼物。不僅如此,Pienza的專用腳架同樣是以HDF為主體,并且在支柱內像揚聲器那樣加了精鋼拉桿作強支撐,也做了挖槽、填放大理石微粒的處理,完全可以是揚聲器的進一步延伸。經過上述的措施,您完全可以想象出Pienza的箱體處理是做得多么的認真、細致,在同價位對手中難有出其右者。不同物料的綜合使用有助于使箱體變得格外的“寂靜”與堅固,可獲得絕妙的精確度與細節再生。

在單元方面,Pienza使用了一枚25mm絲膜球頂高音單元釹磁,雙磁鋼結構,高頻可延伸至55kHz,有著良好的離軸特性。另有一枚130mm玻璃纖維復合錐盆中低音單元,質輕高剛性,磁鋼足夠強大,以獲得最小的功率壓縮。Pienza的分頻器用料豪華,用的全是Claritycap補品電容、高級電感和薄膜電阻,內部接線為無氧銅線。測量結果表明Pienza的阻抗曲線不會有大的起伏,這易于搭配放大器。綜上所述,可見Pienza在設計上是多么的用心。
作為一款小型監聽音箱,使用手冊建議聆聽時去掉磁吸網罩。Pienza雖然個頭不大,但就音樂表現來說她并不是小孩,她能投射出又大又深的音場,在30平方米以內的空間有足夠的聲壓,相比較于體積她的低頻能力足以令人尊敬。

播放莎拉·布萊曼演唱的《阿根廷,別為我哭泣》時,Pienza所呈現的人聲很生動優美,充滿感情色彩,這是一種很柔順、自然的聲音,渾然天成、水乳交融,令我根本不會去想什么齒音、吸氣聲、口水聲之類的發燒元素。
接著播放莫扎特的《G大調奏鳴曲》。這類室內樂作品規模相對較小,可以讓人很好細品樂器的美態。此刻只聽那小提琴和鋼琴的音色高貴潔凈,擁有清晰的節奏卻不乏溫柔,寧靜自然的感覺營造出令人愉悅的氛圍。Pienza對樂器有著深刻的洞察力,比如小提琴的聲音色澤鮮艷、延伸悠長,華麗而寬松,真是太美了。

播放爆棚作品Pienza不可能有大型音箱迫人的能量以及貼身揪心的現場感,因物理定律限制會稍稍減弱了沖擊力,不可能有“一墜到地”的捶心感,但它那快速、緊致的低頻表現仍令我印象深刻。播放基辛彈奏的《貝多芬第32號鋼琴奏鳴曲》時,鋼琴聲從上到下的連貫性、層次性,以及對復雜的和音、動態音階的刻畫,甚至是高音鍵微妙的顫音捕捉,Pienza的表現都能讓我豎起大拇指。注意,在小空間里Pienza一樣能呈現鋼琴雷鳴般的低音區以及動態規模感,廳堂的氣氛更是令人動容。
播放《皇家芭蕾》時,Pienza所呈現的效果是自然平衡的,銅管樂器和弦樂器都有著豐富的紋理,總體音色溫暖,充滿浪漫的氣息。我覺得絲膜球頂高音的音樂性會更好,它沒有金屬球頂高音的“鈴振”現象,雖然速度沒那么快,但在聽感上會更受歡迎。用Pienza聽交響樂是一種很微妙的感覺,她并非以絕對的能量感取勝,而是能“分離”出交響樂隊中各種樂器那繁復而多彩的音色,呈現一種天然、流暢的聲音美態:弦樂群如絲綢般光滑,在一般音箱聽起來有些光輝的鈸片此刻卻披上了氤氳,短笛很悅耳、“木”味盎然。我整個人就像沐浴在溫暖而清澈的空氣中。總的來說,Pienza播放交響樂的效果是平衡、自然的,動態活躍,能以生動的音樂場景打動您,而在小房間里能量已經相當充沛。

除去極低頻外,Pienza其它方面堪稱優秀,例如她的音場是寬闊、深遠的,在深度方面結像可以達到“分層”的效果,每件樂器都有空氣感。而且聲像的形體不不會受小箱體的影響,不存在“小型化”的現象。何謂“小型化”?就像您將望遠鏡倒過來看景物的感覺,聲像都變成了“點”聲源,這在小音箱中是很常見的。有些人可能覺得Pienza不夠刺激,不會一下子就討好耳朵。對此我認為聲音屬性是一回事,但能否讓人投入又是一回事,與是否Hi-End無關。Pienza的聲音自然鮮活,沒有某些音箱的“表演”成份。從長遠來看,如何讓音箱成為音樂的一部分,而不考慮如何讓音箱更“發燒”才是正確的。Pienza聆聽時間愈長便愈覺迷人,有一種“沁入心田”的魔力。她不是最響亮的那一款,但她對音樂的詮釋能力卻是最讓人心動的。
在音響史上,曾經出現不少外表和聲音同樣美麗的書架箱,我比較欣賞的是Sonus Faber Electa Amator、ProAC Response 1SC、ROGERS LS3/5A這三款。就聲音的風格而言,我會用花朵去形容它們:Sonus Faber Electa Amator像玫瑰,鮮艷、濃烈又不失貴氣;ProAC Response 1SC如茉莉,高潔、清新、深幽,但韻味不減;ROGERS LS3/5A仿似桂花,雖不是特別馥郁,但那種暗中流動的“甜香”就是讓人欲罷不能。如今對于Rosso Fiorentino Pienza,感慨于她制作的用心和“無染卻有味”的音色,我想到了梅花——清雅俊逸、冰肌玉骨、香遠益清,在寒風中的花朵雖小,但卻能綻放出堅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