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威虹音響代理的德國Einstein(愛恩斯坦)最近推出了新款The Shadow合并放大器,其屬于“中合并機”類型,非常適合一般家居發燒環境(或打算構建簡易系統的朋友)。The Shadow外殼方正緊湊,箱體金屬用料極為厚實,簡約之余流露出務實而不浮夸的德式風格,或許該金屬箱子造型未必深受外貌主義的燒友,但對于我而言非常足夠,畢竟我更在乎品牌所承載一貫的電路設計哲學和聲音風格,同時能最大限度降低不必要的外觀成本和由此衍生的高價格。當然,The Shadow有兩款顏色供選擇,包括Silver銀色和Black黑色,不管你喜歡何種金屬色澤,Einstein憑借以出色的金屬加工工藝,即使在尖尖的棱角處,都不會讓你感受到難受的觸摸毛刺感。
開篇所談的外觀感受正是我開包時最真實和直接的體驗,作為緊湊型合并機的The Shadow重量并不輕,足有12kg,超過一對LS3/5a的重量。不論是底部4顆可調高度機腳還是背面各種信號接口和喇叭端子,組件的選取都展現Einstein不變的用心和精致的追求,盡管整體外觀呈現樸實,但每一處細節都讓人賞心悅目,無懈可擊,甚至很多細節彰顯建筑線條和設計美感。
以偉大科學家愛恩斯坦命名
德國Einstein音響品牌在我心目一直不簡單,品牌專注于傳統發燒音響領域,產品從音源、放大器、音箱甚至線材都有涉及,品牌創辦人堪稱音響全才,并且直接以Einstein(愛恩斯坦)偉大科學家來命名品牌,可見創辦人具備的技術班底和實力。
1988年,Volker Bohlmeier與Rolf Weiler先生(后來的合伙人)在德國波鴻市相互認識,由于兩人對高保真都有著極高且相同的追求,所以兩人共同創立了Einstein品牌。Volker Bolhmeier曾經是錄音師,有著自己的聲音美學觀,同時在音頻技術方面也不斷進行探索,也顯示其如同科學家般與眾不同的獨到眼光。Rolf Weiler則專門從事技術開發,不僅樂于科學鉆研,同時也有著諸多的創新念頭。而負責產品外形設計的則是Volker Bohlmeier的老婆——知名的室內設計師和建筑師Annette Heiss。Einstein品牌的生產廠房正好靠近波鴻市交響樂園的排練場,同時也靠近各種元器件供應商們的生產基地,在開發調試方面有著近水流臺的優勢。
創立之后經過了3年的研究和開發,Einstein品牌在1990年推出了The Amp放大器,具有創新性的晶體管放大技術,迅速成為了業界的經典之作。1999年,參考級前級放大器The Tube和CD播放機The Last Record Player問世,前者經過了多次升級,不斷更新性能參數和功能。2002年,Einstein品牌推出了推挽式無輸出變壓器(OTL)的單聲道后級放大器The Final Cut,電路設計極為復雜。2003年,首款合并式放大器The Absolute Tune出爐,集成了The Final Cut和The Tube的開發成果,成為一款價格較為平易的膽石混合合并式放大器。2005年,推出唱頭放大器The Turntable’s Choice,進入黑膠市場,產品極為暢銷。2009年,推出小一號的唱頭放大器The Little Big Phono。2010年,The Final Cut升級為The Final Cut Ultimate。2011年,The Tube前級放大器進行升級,改名為The Preamp,表現更為完美。2012年,對OTL放大器進行了升級,改名為The Silver Bullet,同年The Preamp的立體聲版本升級為The Poweramp…
從這些產品我們可以看到,Einstein品牌有著如下兩個比較突出的特點:一是電路設計比較新穎獨特,打破業界常規。例如電子管放大器采用沒有輸出變壓器的推挽式OTL結構、唱頭放大器采用雙單聲道分體機身設計、電子管前級采用全平衡設計等等,有著嚴謹而不乏創新的科學家思維;二是隨著技術和制造工藝的進步,不斷在老款型號器材的基礎上推出功能更強大、規格更高的升級版器材,顯示出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執著。
而全新推出的The Shadow合并放大器,其是Einstein在高集成與以往90年代大型電子管放大器技術的完美結合,無論聲音還是設計都能讓你印象深刻,并擁有Einstein一貫的清晰、通透和平衡的聲音風格。當中集合了目前市場追求的多音源接入的集成需求。如果用戶已經具備數字播放設備和MC/MM黑膠唱盤,都可以直接接入到The Shadow合并放大器中,從而打造出“多音源+合并放大器+音箱”的簡易系統,而更為重要的是音質始終保持著Einstein對真實聲音和模擬音質不妥協的追求,即使并非旗艦系列產品,親民接地的The Shadow合并機同樣展現這種品位。
封裝的Polytronik-Toroidal環形變壓器
傳統高品質聲音與數/模輸入結合
Einstein新推出的The Shadow不但支持MM和MC黑膠唱盤輸入,同時背面還預留了Digital In模塊的插槽,讓用戶另購升級,成為數字和模擬音源的“中樞”,令大家切身感受到Einstein尖端數字科技與傳統模擬技術的緊密結合。據了解這塊可選升級數字電路模塊借鑒Einstein成名的The Source參考CD播放器,令The Shadow用戶的音樂聆聽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除此之外,背面接口還具備3組RCA輸入,以及一組RCA前級輸出,以及高品質防諧振的碳纖喇叭接線端子。碩大的銅制接地旋鈕便于用戶與黑膠唱盤接地相連接。前面板正中內嵌的操控面板均為按鍵設計,以此代替大型音量和信道切換旋鈕,當中以電阻電路進行控制音量,但操作方面并不會因此而受到影響。
The Shadow合并放大器擁有Einstein放大器所具備的眾多技術特點,例如以極短的信號路徑進行設計,使用封裝式的高電流儲備的先進Polytronik Toroidal環形變壓器,與電容電路緊密布局,同時遠離模擬信號電路板,最大限度減少干擾。為了令動態得到如實還原,音箱信號路徑設計摒棄了傳統繼電器。同時The Shadow具備高信噪比和高帶寬特性(沒有任何相位問題)。
盡管內部組件以及接線端子上并非全對稱平衡布局,但在最為重要的功率放大模塊均以對稱方式布局于機箱內部兩側(實現嚴格的雙單聲道設計),令晶體管緊貼于機箱內部兩側的金屬面板上(同時作為散熱片),即使在大功耗下也能達到出色的散熱效能。從參數上看,每聲道功率輸出在8Ω負載時為80W,在4Ω負載時為130W。模擬信號電路板與預留的Digital In模塊位于上下布局,以最大程度縮短信號傳輸的路徑。
聲音清晰而通透,與“重影”說再見
本次送評的The Shadow為黑色款,可以稱為The Black Shadow,盡管送評的這款并沒有預配Digital In輸入模塊,我通過以山靈SCD1.3 SACD/CD播放器(多功能播放器)進行接入,并播放我們熟悉的SACD人聲專輯。
首先播放風行唱片《甄妮粵語歌曲》專輯中《活著多姿采》等曲目,The Black Shadow呈現出Einstein一貫清晰而通透的特點,而讓人驚喜的是,作為晶體管放大器的它更帶一點電子管機的聲音風格和暖感,音樂感和動態表現得非常好。雖然放大器命名與“影子”有關,但它仿佛更讓音樂走出了“重影”,展現出應有的“自信”和清晰,而且動態絲毫沒有壓縮的效果,聲音還原非常直接,幾乎無可聞底噪。通過The Black Shadow,甄妮的聲音還原準確到位,音質清澈通透,咬字清晰,歌者那種情感和獨有的勵志感染力得到更好展現。
《Kenny G Live》SACD專輯,在現場的系統播放下,雖然The Black Shadow功率并非十足高,但驅動FOCAL座地式音箱時候,所呈現的音場和空間更加開揚和開闊,空間感展現得更加龐大且輕松,再現的舞臺更加逼真,同時我所聆聽的效果如置身于更靠近舞臺的位置,營造出很強的現場感!薩克斯的銅管色彩在The Black Shadow上展現出閃爍的光芒,聲音線性流暢展現清晰質感,耐聽之余展示音樂的張力。
接著通過山靈SCD1.3播放《The London Double Bass sound》專輯DSD64檔案,The Black Shadow對錄音中低頻的筋勁和飽滿質感得到如期再現,速度表現敏捷,多提琴的聲音還原定位準確逼真,大動態和微動態在The Black Shadow中都能清晰準確地再現,把多把大提琴的精彩演奏錄音還原得淋漓盡致。而《鬼太鼓》SACD專輯的DSD64檔案,The Black Shadow合并機,鼓樂的速度感飛快,聲音反應爽朗干脆而沒有拖沓感,同時把真實的鼓型規模和鼓面面積深刻再現,以及鼓皮的韌性和回彈力,以及低頻的沖擊,整個場面展現出清晰和有條不紊的效果。
總結:
不管你是正在使用SACD播放器,還是黑膠,抑或是高品質的數播(數字輸出),The Shadow都能成為你這些音源接入的“中樞”,憑借當中應用Einstein多年積累的電路設計和聲音風格追求,對于小居室追求極致高保真音質的發燒用戶,抑或打算構建極簡系統的朋友,The Shadow非常值得你關注和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