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端音響系統的地盒產品,我以往向大家介紹了不少,儘管很多朋友認為這類配件傾向玄學範疇,但事實上,這些產品都是設計者和廠家對電信號、雜訊和干擾非常了解的情況下專門打造的「凈化」產品。它們不但擁有科學性,符合電氣原理,使用後的聲音體驗都能讓我感受到音質提升的優勢,而來自英國的Computer Audio Design,簡稱CAD,旗下的GC系列地盒,相信會是發燒友的又一好選擇。

從Computer Audio Design的名字就不能猜測到這個品牌的產品定位,我社很早前就測評過CAD旗下的數字音源設備(例如Transport轉盤),這也源於當時市場上CAS風潮的興起,通過CAD這類數字音源產品,不論從當中的技術、聲音取向還是設計目標上,我們都有所了解。事實上,CAD是由美國電子工程師Scott Berry在2011年成立,公司設立於英國,產品也在英國生產。Scott Berry是有點來頭的,他本人是電機工程畢業,曾在Tektronix泰克與Xerox施樂任職,可能有朋友不太了解,前者是專業的示波器公司,後者是辦公打印複印設備品牌,他在這些技術部門累積了很多數字設計的知識,作為發燒友的他,於是把這些知識和經驗用到他的興趣上,並潛心研究CAS的課題。得益於當年CAS的風靡,CAD加入到這個大潮,當時很多廠家、工程師以及名不經傳的小作坊針對坊間盛行的高格式音樂檔案炮製眾多強悍的數字音樂播放器和音樂服務器,而這些產品大多源自電腦改裝和DIY,但CAD推出的產品卻不僅僅停留在改裝層面,其在用料、技術甚至底層系統上都進行大量的優化,務求在高端系統上獲得非一般的聲音表現。

目前,CAD的產品除了早前推出的Transport數字轉盤和1543 MKII DAC解碼器外,還有Ground Control(GS)地盒、USB/LAN濾波組件和USB線材等等,其中GS地盒一共有兩款包括GC3.1和GC1.1,前者屬於「大哥」型號,背面具備6組接地端,而GC1.1僅有2組,但CAD同時配套了可針對不同器材的各種接口的地線(接地線需要另購,插頭和長度可定製),滿足發燒友不同系統的使用需求。效果上嘛,肯定越大越重的效果越好。據了解,CAD針對地盒產品推出旗艦級GC-R Reference產品,未來有機會再進行比較介紹,而本次我先針對GC3.1地盒進行介紹。
你可能會疑惑,好好的做數字音樂播放器和解碼,為何做起了地盒產品。這源於Scott Berry在Transport數字轉盤和1543 MKII DAC解碼器以及USB線材設計時,開始意識到雜訊的存在和問題,並發現接地對雜訊和干擾的「吸收」和「引流」非常重要,於是Ground Control地盒應運而生,也是他在數字產品設計思維上的延伸。傳統模擬設備一般都會非常重視接地設計,而且接地設計相對簡單和單一,但在數字音頻領域上,數字接地顯然複雜,處理也不一樣,除了我們熟悉的機殼接地外,電路板上也存在地端及電位差的概念,而這些往往並非跟單純電源接地的方式一樣處理。而早期的數字音頻產品都並不重視這點,也導致這類型產品總是為人詬病——聲音單薄、不耐聽、無音樂性。

數字音頻產品為什麼會存在雜訊和干擾呢?由於數字音頻電路板上的元件非常多,高集成下相互之間難免會存在干擾,而且數字接地設計非常不一,電位差也可能很不一樣,甚至部分並沒有真正進行數字接地處理。為了彌補這種不足,不少地盒的接地解決思路瞄準了電路板上的各接口地端,通過不同接口的地端與地盒相連,從而把雜訊和干擾極速「引流」到地盒中。
或許你會問,這些雜訊不能直接「引流」到我們熟悉的電源地線上嗎?事實上也是可以的,但是我認為地線屬於大類,並沒有針對不同干擾頻段進行選擇性吸收,而且眾多設備均與入戶地線相連,可能也會存在一定的負反饋。而GC3.1則設定了1MHz-1GHz干擾頻段,主要針對高頻干擾的起始頻段,該頻段遠遠高於人耳所能聆聽的20kHz範圍。

CAD的產品基本都是非常厚重金屬外殼的盒子式設計(很好辨認),嚴絲密縫,一來隔絕外界的干擾,防止干擾滲入,尤其EMI和RFI等,為了減少天線效應,背面接線端採用內嵌式設計,只能通過香蕉插頭來使用。二來地盒非常沉重,就如同機架的壓艙石一樣,把機架諧振壓降。由於CAD GC3.1內部無法拆解,因此也對內部無法考究,但據網站介紹,內部採用高級物料組成,效果恆久穩定。地線是可以根據客戶要求定製插頭和長度的,由於數字音源設備接口類型非常多,因此不同的接口地線將會非常重要,因為有些朋友可能大部分接口都需要使用和連接著,閑置的接口並不多,因此CAD的客制化都是為此而考慮。

CAD設計的地盒,主要屬於被動式,市場上也有一些屬於主動式的產品,通過內部組件通電完成雜訊處理,但我認為被動式會更加「無為而治」和簡單。在香港盛亞音響聽音室,在搭配的系統是Boulder 1110前級放大器和2160後級放大器。音源以電腦作為Roon Core,通過HQPlay升頻處理DSD128後讓加拿大的EMM Labs DA2i解碼器進行解碼。而在解碼輸入USB-B接口上同時使用CAD USB Filter濾波小配件。多組音源、解碼設備、網絡設備均接入到GC3.1上。

Boulder 1110前級放大器
EMM Labs DA2i解碼器
先來播放Anette Askvik《Liberty》,近年歐美的人聲專輯水平確實很高,不論歌手發揮的水平還是錄音水準,聲音自身的乾淨程度、三頻段的平衡感以及低頻紮實度都讓人深刻,而在使用GC3.1地盒時,人聲的嘴巴一下就「居中」了起來,聲音少了鬆散和虛飄,而且我發現低頻的質量更具分量,更紮實,分析力更好。在使用GC3.1地盒後,我發現聲音不會有音色上的改變,相反會把音樂還原時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修正,令音樂的表現更好,更耐聽,更展現錄音的本色和效果。而這點在我聆聽港臺流行歌曲,甚至時國內發燒歌手時更是如此,音樂感更好,人聲更自然,更本真。
CAD USB Filter濾波器配件
繼續播放Nenad Vasilic《BassRoom》專輯,錄音主要是貝斯的低頻演奏,能展現很強的浪涌式推搡感,在現場使用GC3.1地盒的表現下,低頻的分析力非常強,可聽細節非常多,音樂的線條和質感展現流暢和飽滿感。由於雜訊大大減少,因此音樂分析力和細節讓我感受到更多,也印證了CAD所提出的「更少雜訊,更多音樂」的體驗。音樂結束後依然讓我欲罷不能,非常過癮,但當這一切都不再使用後,我發現我已經無法接受原來的效果,儘管系統素質並不低,但高端系統就是這樣害怕比較,而CAD GC3.1的地盒確實讓我感受到聲音提升的威力和魅力。另外,我更相信旗艦級GC-R Reference地盒效果將會更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