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2年Queen推出《Hot Space》專輯,這次樂隊嘗試不同風格,如R&B、Punk、Disco、Dance Pop等,但結果專輯內就只有《Body Language》及《Under Pressure》較為注目。其實從日后發行的眾多精選碟內,也會發現極少選用《Hot Space》專輯內的歌曲。《Body Language》帶著77年作品《Get Down, Make Love》的濃烈影子。雖然《Under Pressure》找來有「變色龍」之稱英國歌手David Bowie合唱,成為樂壇一時佳話,可惜大碟風格跟之前的搖滾味道大相逕庭,在樂迷不太認同的情況下,受到不少批評。
我自己對《Hot Space》專輯確實失望!只可說上一專輯《The Game》實在太出色了,畢竟Queen的搖滾風格已深入民心,樂迷對新專輯自然更有期望,但結果曲風的改變,未令樂迷接受而造成落差。但從另一角度來看,很欣賞Queen那份不安于逸樂,勇于創新嘗試不同風格的魅力。
《Hot Space》
吸取《Hot Space》的經驗后,在1983年樂隊稍作休息。1984年Queen推出自己第11張專輯《The Works》,歌曲除了回復搖滾風格之外,同時亦加入了大量Synthpop元素,樂迷喜見熟識的Queen回歸了,結果《The Works》專輯創下全球銷量超過1200萬張的佳績。
《The Works》
《The Works》大碟雖然不是“我的全碟推介”,但碟內9首歌,個人都喜愛了7首,其中主打歌曲當然是由鼓手Roger Taylor作曲的《Radio Ga Ga》。曾經問過不熟識Queen的朋友們,“你認識Queen那首歌呀?”通常都能說出《Radio Ga Ga》。商業味較濃的編曲,充滿諷刺性朗朗上口的歌詞,絕對是成功因素。
但到底《Radio Ga Ga》是甚麼意思呢?原來最早的歌名是《Radio Ca Ca》,靈感是來自鼓手Roger Taylor的兒子,牙牙學語時講出沒任何意義的發音。“Radio”就是范指各種不同的大氣電波及傳媒頻道,“Ca Ca”是沒任何意義的聲音。《Radio Ca Ca》就正是諷刺資訊泛濫,電臺電視臺頻道內容充積,但來來去去都是沒意義千篇一律的廢話。 但后來為何變成《Radio Ga Ga》就無從稽考了!據說初版發行的卡式錄音帶,歌名是印刷了《Radio Ca Ca》的。
《Man on the Prowl》跟《The Game》專輯內的《Crazy Little Thing Called Love》同樣是以Rock-A-Billy風格編曲,好明顯是考慮美國市場的需要。《I Want To Break Free》由Bass結他手John Deacon作曲,在Queen的作品內,重未有過這種口味,個人極之喜愛。但《I Want To Break Free》的亮點位反而是在她的MV,因為四位成員都以男扮女裝演出呢!
《Keep Passing the Open Windows》是Queen新風格的編曲,相信是求變的新嘗試,但給我的感覺跟英國歌手Joe Jackson 在82年的作品《Steppin’ Out》很相似,可能先入為主的關係,所以這不是我杯茶。還有一首佳作值得一提,就是只有2:12秒的《Is This the World We Created…?》,只用一支結他加上Freddie Mercury的清唱,一首令人反思的好作品。
下面為大家提供他們的視頻
《Radio Ga Ga》by Queen
《I Want To Break Free》by Queen
《Is This The World We Created? 》By Qu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