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美而空靈 何訓田《云鐘》(波羅蜜多)

《云鐘》由中國著名作曲家及制作人何訓田先生所創作,該專輯在海外發行的版本名叫《波羅蜜多》,對于很多音響音樂愛好者來說都十分熟悉的了,作品給人清靜修行、振聾發聵、震撼心靈的快感,甚至讓人雋永深沉,陷入思考世界、自然和生命的真諦。由于整張專輯貫穿非常直接的宗教內涵,也以致很多朋友認為該專輯屬于佛教音樂,事實上,作曲家何先生認為這是一部以佛教題材的“非佛教音樂”,這就不得不說一下該專輯創作的背景和靈感。

原來《云鐘》的創作是為慶祝杭州雷峰塔重修落成的慶典所寫的,雷峰塔屬于千年佛教文化的瑰寶,是“西湖十景”之一,中國九大名塔之一,中國首座彩色銅雕寶塔。雷峰塔始建于公元977年吳越鼎盛時期,吳越國王錢俶為供奉佛螺髻發舍利、祈求國泰民安而建,歷代屢加重修,16世紀遭倭寇燒毀,1924年全部倒塌,直至2002年,以原雷峰塔為原型設計,鋼骨結構重新修建的雷峰塔再度屹立于西子湖畔。而大家熟悉的《白蛇傳》也是以雷峰塔為畫境,相傳雷峰塔是鎮住為了愛情甘犯天條的白蛇娘娘。

借著雷峰塔的重建,使人再度萌生了與古人共鳴的情懷,而何先生希望通過所創作的專輯,融合現代人的思維和語言,音符間又再度呈現傳統情感的力量。不談深奧的哲理,不唱高難度歌謠,單純地從音樂出發。器樂為經、人聲為緯,在心耳間織起美麗的錦綢。通過語意深邃的260個字,魔術般的旋律跌宕起伏,在溫柔的聲波河流中涌出撼人的力量。

在這種背景下,創作的音樂本應貫穿佛教的元素,但佛教音樂一般都擁有清凈修行的思想,提倡平靜心境,敬畏自然,無為空靈的思想境界,因此你會發現佛教音樂形式上跟西方宗教音樂所不同。而《云鐘》創作上,何先生跳出了框架的限制,依然大膽對傳統佛教音樂進行變貌及創新。
《云鐘》在錄制和制作上以超高規格的Hi-End流程進行,成為一張氣勢氣勢恢宏的大碟。縱觀整張專輯,此次參與的演唱家、藝術家數量之龐大,陣容之鼎盛。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專輯當中的歌曲吧!
第一首“云鐘”便有宛如印象派音樂的寫景段落,玎琮風鈴伴隨清澈人聲從深山云霧間緩緩飄來,純凈無欲,勾勒出天地初開,自然原始存在于“空”的景致;第三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由“阿姐鼓”朱哲琴友情獻唱。不同于以往那充滿表現力的唱法,這次她展現的是平和、自在的歌聲,不刻意表達過多的技巧,純粹以聲音的律動呈現天人的自在與詩境。

第四首《琵琶行》由九九八十一把琵琶交疊而成,充滿歷史感的彈奏語法,帶領聽者進入時間的通道,窺探那源于印度、揮灑于敦煌的異域面貌,猶如千古壁畫上騰飛的伎樂天幽然再現。第五首“群僧”則用徐緩的節奏,伴隨類似西藏僧侶的低沉嗓音,用簡單線條描摹出僧眾定心前行的莊嚴舉止;第七首“塵鼓”中貫串全曲的猛烈打擊樂讓人有聽到搖滾樂的錯覺,然而當民族打擊樂器加入后,逐漸增加了音色的豐富性,以原始的節奏素描出“蕓蕓眾生”的活力。第八首“白蛇舞”,則是一段手法抽象的戲劇音樂,著力描繪白蛇舞動的風聲和光影,帶出魔幻的想象空間。至于終曲“千江月”更是由打擊樂、人聲、電子樂等作大對位的交響合奏,描繪我們所存在的人世間有天、有地、有人;也有形上思維,更有世俗的景象,互不干擾,和諧存在。這首《千江月》,被譽為“Hi-Fi界試音神曲”。由百人禪詩大合唱、鐘聲伴隨誦經聲,由近而遠。悠遠笛音吹起貫穿全輯的主旋律,空靈氣韻中乘風而去。“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生命轉析后的破繭而出,是“千江月”表現的生命境界。

可以說,何訓田的作品不但具有獨創性,還主動與聆聽者建立起一種獨到的聽覺溝通方式。這樣,既傳達了個人創意,又激活了聆賞者探索自我心靈的秘門。這張《云鐘》,借由包含無量智慧的佛教哲學,再次傳神地為我們帶來了一點自我啟發的靈光。